返回首页

农村集市起源于什么时候?

148 2024-03-06 16:51 admin

一、农村集市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古代最早集市出现在两晋南北朝草市。

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六朝时开始设立“草市尉”对草市进行管理。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称草市。

交易的商品主要是水产品、盐、酒以及日用百货等生活必需品。草市东晋已有,唐朝中期以后,农村商业发展,草市更盛。到唐末五代,战乱频繁,江淮富户和城市居民,到草市建草屋居住避难的不少,使有些草市更渐繁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城镇。

扩展资料:

集市的发展

宋代紧临州县城郭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市区。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

这类市区,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交易繁盛﹐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有的地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城郭内的旧市区。到宋朝,逐渐发展成商业中心,如南宋年间鄂州的南草市。

这类草市,已经突破了原来乡村集市的涵义。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是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宋神宗熙宁年间,全国各地乡村都编排保甲。

按时教阅,对“诸城外草市及镇市”虽也编排保甲,但不把它们“附入乡村都保”,亦不按时教阅,而是与城市坊郭户一样,受厢的管辖,而在没有厢制的州县,则直接受县的管辖,同乡村完全脱节。城郭草市的发展表明,宋代城市的商业贸易﹐不但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限制,而且也打破了城郭的限制﹐进一步发展到城郭以外的地区。

二、狗头塔故事?

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下朱车村位于镇驻地西北、狗塔顶东南、马山东北,有180户,540人。土地900多亩,山岚2000多亩。

据《牟平区志》记载,明朝中期,宋姓由曲家洼(今属莱山区)迁此建村,因地处朱车河下游,得名下朱车。

村中有宋、刘、吴、高等姓氏,其中宋姓占90%左右。

宋姓于明朝天启年间自解甲庄曲家洼村迁来。据村民讲,宋姓原为解甲庄一带大户人家,祖先曾有一位小妾是北徐格庄村人,因思乡心切,在下朱车一带购买土地,将本支迁往下朱车。

刘姓自海阳肖家迁来,高姓自诸城迁来,吴姓来自文登界石吴家疃。

村西北有山名狗头沟,也叫狗塔。关于这个地方,有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当地有个人带狗外出,饮酒大醉,回家时经过狗头沟,一睡不醒。狗见状不好,护主心切,急跑下山,跳入河中,弄湿身上,回到山头,将水淋到主人脸上。如此多次,最终将主人唤醒,而狗却因过度劳累死去。主人感伤不已,就在此地建塔纪念,此地也因此得名狗塔。当地原有古碑,后碑被破坏,碑座仍在。

狗塔向东为斧子顶,海拔约400多米。斧子顶上部平坦,古时每逢端午节,不少村民会登上这里游玩,凭眺远处风景。据说天气晴好时,从这里可以直看到北面的大海。

传说古时候,有下朱车人上山砍柴,至斧子顶,见二老者下棋。砍柴人亦好下棋,就忘记了砍柴,站旁边观看。一局棋罢,老人忽然消失不见,砍柴人惊讶地发现,斧柄已经朽烂,只留下锈迹斑斑的斧头。后来人们听到这件事儿,就把这里称为斧子顶。

斧子顶上传说有大蛇。上世纪70年代,有个下雨村人在斧子顶放蚕。一天,他正手持剪刀剪蚕茧,忽然发现对面石硼上盘了一条水桶粗的大蛇。大蛇见有生人,把头昂起,约有两米高。放蚕人吓得魂不附体,本能地将手中的剪刀向大蛇掷去。大蛇忽地甩开尾巴,将放蚕人一下子扫到了旁边一个石壁上,放蚕人当即昏倒。当天晚些时候,放蚕人的家人久等放蚕人不回,找来多人上山寻找,最后找到了昏睡的放蚕人。醒后,放蚕人讲了自己的经历,众人皆惊恐不已。

村北另有小山名叫徐家沟。小山下有两个山洞,洞为泥洞,不知何时何人所挖。洞口圆形,里面长宽各二三米。相传此洞本为古时村民藏东西所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游击队曾在洞中藏放军服。当时一些村民无意间发现后,就取了一些军服回家。消息后来被国民党游击队得知,游击队抓住村里的负责人宋培举,将他带到海阳审问。宋培举预感不好,提前脱下穿在里面的军裤,所以在审问时,不肯承认自己曾取过军服。军官见他未穿军服,以为是对方谎报,将报信人痛骂一顿,将宋培举放回。

斧子顶南坡有嘎哒石。此地为一巨大石硼,上面有一大石,风吹时,石头嘎哒作响。后被附近村的村民用石头垫上,从此嘎哒声消失。

村东山上草木葱茏,风景优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与国民党游击队在下朱车村发生一场激战。那是一个冬天,有一股日本士兵经过下朱车村,在村里驻扎。一天,一个日本骑兵正在骑马,忽闻一声枪响,骑兵顿时跌落马下。枪声惊动了其他鬼子,他们迅速集合起来,架起机枪和迫击炮,朝着正从远处赶来的国民党游击队开火。炮火过后,日军又骑上大马追击,在村东山上砍杀剩下的国民党士兵,此战国民党游击队牺牲三十余人,仅有一人脱免。战斗结束,日军不敢久留,急忙向东逃窜,后在文登地界被八路军歼灭。

村中最著名建筑要数东瓦房。东瓦房为村民宋宗璜故居。据村民讲,宋宗璜年轻时曾闯海参崴。初到海参崴,因找不到工作,曾靠背人过河谋生。面对困苦,宋宗璜坚韧不拔,后来渐有积蓄,逐渐做些生意发了财,回老家盖起了大瓦房。宋宗璜五世孙宋培武,早年参军,隶属三野,随军南下,曾在广西剿匪,后来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宋培武的两个儿子,长子宋述德后来成了广西柳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次子宋述财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下朱车村吴姓祖上来自文登界石吴家疃。民国时期,族中有个吴文法酷爱研究技术。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军阀刘珍年统治胶东,军阀之间战事不断,军火亦有流落民间者。村民吴文法在去乳山赶集时,半路捡到一颗手榴弹。吴文法拿回家,想将手榴弹拆开,用刀抠了半天未打开,就放到柴堆里。次日,吴文法又取出来研究,不想手榴弹爆炸,将吴文法与妻子和一子一女炸死,酿成惨剧。可能受父亲影响,吴文法的儿子吴培祥也酷爱研究技术,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后来成为解放军第二炮兵技术部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下朱车村民敢为人先,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并涌现出不少经济能人。

村民宋永于2008年初带领着60多位农民养鸡户,创办起鸣环禽业专业合作社,先后建起了规模超20万套的种鸡场和年孵化能力3000多万羽的孵化厂,成为牟平区肉鸡养殖事业的带头人。宋永现为烟台牟平鸣环禽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山东省齐鲁乡村之星”、“烟台市乡村之星”、“烟台市牟平区劳动模范”、“烟台市牟平区农技推广能人”等荣誉称号。

村民宋文国、宋文臣投身医药行业,事业也颇有建树。

令人称道的是,这些富裕起来的村民都不忘乡亲,热心村里的公共事业,受到群众的好评。

三、清明上河图的价值20字?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绘画大师张择端的代表作。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是多方面的。

《清明上河图》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相对宽松的局面。从画面上看,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首都汴梁的繁荣景象,是为歌颂太平盛世而作的。

史书记载,北宋立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如纺织手工业和陶瓷业)也得到高度发展;加之水道运输的改进与国内市场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费的增强,促进了如汴梁这样的大都市的形成。

政治上的稳定,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快速发达与市场繁荣,艺术创作上的宽松。《清明上河图》以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为时间背景,以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为实际地理位置,以郊野、虹桥、城关三段为情节,以市民“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等活动为主题,精细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盛况。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画面基本与历史文字记载相吻合,这是很难得的重要的历史文物真迹。用绘画来记载历史的绘画艺术作品,尤其是以界画艺术来描绘盛世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是唯一的一幅。

在艺术上,《清明上河图》创造性地把专画城市生活的风俗画,用界画艺术表现了出来,进一步完善了历史艺术门类发展的界画艺术,这是对绘画艺术的一大历史贡献!

综上所述,《清明上河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不多见的与文字记载历史相一致的界画绘画艺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