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侗族乡村文化?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黎平、天柱、榕江、从江、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区及石阡县等地区,与贵州毗邻的湖南、广西、湖北等地也有分布。贵州侗族人口288万人(2000年),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9.72%。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鼓楼与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特有的标志。每座侗寨都是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有侗寨就有鼓楼,一般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大的村寨多达四五座。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靠卯榫衔接,综合展示了侗族精妙的民间建筑技艺。鼓楼作为侗族社会政治文化中心,具备侗寨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等诸多功能,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依山傍水的侗寨,会有横跨河沟的风雨桥。风雨桥又称“花桥”,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而得名。风雨桥由桥墩、桥面和廊亭三部分组成。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风雨桥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
贵州侗族分为“北部方言区”和“南部方言区”,两地区文化有一定差异,民居也各有特色。北部方言区民居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其中清水江畔的宗祠,具有明显的徽派风格:南部方言区村寨以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为建筑特色。
侗寨建房围绕鼓楼修建,在其附近修建住房、戏楼、风雨桥、鼓楼坪、防火池等公共建筑,村头寨尾修建寨门和井亭。
侗族民居多为“干栏”楼房。楼房分两层或三层,楼下安放石碓、杂物和饲养牲畜,楼上人居。房屋前半部为廊,宽敞明亮,为全家休憩或从事手工劳动的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室中设有火塘。内室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饮食、待客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侗族民居一般是一家一楼,也有同族几家房子廊檐相接,相互连通建筑群。侗族一般住房附近利用杉杆搭建梯形禾晾,修建吊脚粮仓。粮仓也多修建在水上,有利于防火,防盗、防鼠、防潮。
侗族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信仰,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而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侗族社会最受尊敬和最具神秘感的神是“萨岁”。侗族北部方言区村寨多建有宗祠,侗族南部方言区各个村寨,均修建有萨坛。人们认为萨岁能保境安民,主宰一切,每逢年节,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而寨中大事,则由寨老依据款约商议解决。强烈的自然崇拜,折射出侗族民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侗族是歌的民族。侗人无时不歌、无事不歌,且形成了老年人教歌、中青年唱歌、青少年学歌的传承体系。侗族大歌自20世纪中叶便走出国门,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震惊了西方世界,被西方音乐家们称谓“清泉般闪光的声音”。2006年,侗族大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歌声浸润着侗族民众的生活,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逢年过节或逢大事,寨中人皆身着盛装聚集到鼓楼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或在戏楼观看侗戏,感受戏曲人生。
二、乡村赶集好听歌曲?
乡村赶集好听的歌曲,按地域分,东北人爱听二人传,青海,宁夏,甘肃爱听花儿,陕北归绥爱听信天游、二人台,总之各地风俗不同,人们爱好各异,我们中华大地地广人多民间音乐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三、四川赶集文化?
“赶场”,是川渝地区一个特殊的名词,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乡镇之间普遍实行定期的集市贸易。“赶场”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现象,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风俗。
李劼人曾在《大波》里写道:“但凡赶场日子,再不济事的乡镇,红锅饭铺,都要开张。”
人头攒动的市集,形形色色的小贩们挑着蔬菜,背着各式乡间野味,三五成群地涌来赶场地。商贩的吆喝声、买主的砍价声、小孩的打闹声......各种喧闹交织在一起,活脱脱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四、乡村文化是什么型文化?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
五、佐龙镇的赶集活动:了解历史、体验文化、感受乡村魅力
了解佐龙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位于一个小镇,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叫做佐龙镇。这个镇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总有一种魔力让人心驰神往。
据历史学家研究,佐龙镇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曾是一个繁荣而繁忙的商业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人们。如今,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但佐龙镇仍然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的痕迹。
在佐龙镇赶集日,人们可以亲自体验这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瑰宝的地方。
赶集日的活动:多姿多彩,充满乡村魅力
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佐龙镇的赶集活动就会举行。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不仅吸引了住在附近的农民,也吸引了远道而来的游客。
赶集活动的活动地点是镇子的中心广场,这是一个宽敞而热闹的地方。一大早,摊位就会设置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农产品。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新鲜的蔬菜水果、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和传统的农产品。此外,还会有一些小吃摊位,供人们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除了购物,赶集活动还有许多其他的娱乐活动。镇上会举办传统的表演和庆祝活动,包括舞狮、杂技和民俗游戏等。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和参与,营造出热闹而欢快的氛围。
感受乡村魅力:了解农村生活,体验田园风光
赶集活动不仅是一个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也是了解乡村生活和体验农村文化的好时机。
在赶集活动中,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他们可以参观农田、果园和农舍,亲自体验种植和农业活动。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农村的重要性。
此外,佐龙镇周边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山脉、田园和河流。在赶集活动的休息时间,人们可以在这些美景中散步、骑行或野餐,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结语
佐龙镇的赶集活动是一个了解历史、体验文化和感受乡村魅力的绝佳机会。而且,购物、娱乐和亲近自然也能让人舒缓生活的压力,获得愉悦和放松。不妨抽出时间,前往佐龙镇,参加赶集活动,亲身感受这个美丽的地方带来的惊喜和享受。
感谢您阅读完这篇文章,希望它能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帮助。
六、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的作用?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七、乡村文化广场定义?
乡村文化广场就是针对附近居民活动游玩的娱乐场所。
八、乡村文化振兴策略?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而且能够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因为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实践的反映,而且承载着乡村居民浓浓的乡愁与乡恋情节,是乡村居民的精神依托所在。
强化乡村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基础。一要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要对传统文化有清晰的认知与定位,重建传统乡村熟人社会守望相助的亲近邻里关系,发挥乡村建设主体的主体性作用;二要构建多元主体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国家资金保障、社会力量参与、调动民众积极性;三要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重新认识,定位城乡文化、调整文化发展方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要强化政策保障,健全资金投入、使用机制,形成有效监督体系,切实保障政策落实到位、资金使用到位;二要严格落实各项乡村文化设施的惠民工程,进一步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以需定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全方位多角度掌握民众的文化需求动态,构建有效的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和供给机制,实现文化供给的有效性。
传承保护并创新发展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一要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与监督体系,保障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二要“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乡村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开发各地区独特、宝贵的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融合,实现传承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的双重效应;三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充分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内容、提升乡村文化的境界。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文明乡村。一要以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文明乡风,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柱;二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家风,以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学立德立世、以传统文化中的孝梯勤俭之美德齐家睦邻、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忠信立世治国;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淳朴民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日常生活,引导教育乡村居民规避不良风气的影响,回归淳朴民风,形成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新风尚。
九、传承乡村文化文案?
是必要的乡村文化是指由传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遗存,文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的传说故事都是乡村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传承乡村文化是将乡村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乡村文化的必要方式只有将乡村文化积极地传承下去,才能使我们的乡村更加生机勃勃、更加有活力此外,传承乡村文化还有助于缓解城市化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对于乡村发展和文化保护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传承乡村文化至关重要
十、乡村文化振兴内容?
建立有村规民约、生态环境治理的规章制度等。培养艺术带头人,活跃乡村文化广场,比如说练习“打鼓、跳广场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