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6躺列车
石太铁路全程106公里,时速50公里,2小时25分钟,4个车站,票价仅需16.5元。每天8时10分,K5275次列车都会准时从石家庄驶出,载着约400名旅客从太行山区东麓始发,咣当咣当地钻入大山,爬上山脊,向西而行,最终抵达平坦的桃河岸边。
运行于石太铁路上的“慢火车”首次开行于2008年10月,后来几经更换编组与车次,最终成为如今的3辆硬座车和1辆卧铺车组成的K5275/6次列车,车体也由最初的普通绿皮旅客列车改为机车供电的空调列车,乘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截至今年6月,列车已历经11年8个月,安全运行4255天。
随着石太客运专线的开通,原来在石太线上运行的旅客列车逐渐递减,由此,K5275/6次列车成为了在石太铁路线上唯一一趟运行的旅客列车。这趟平均时速只有50公里的慢火车行经山区,沿线群众乘坐这趟车往来于山西与河北两省之间,或走亲访友,或赶集购物,十分便利,他们亲切地管这趟列车叫做“老乡号”。
“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老乡号’更是一票难求。”列车长房炜介绍,旅客中有每日上下班的通勤族,也有定期往返帮子女带孩子的大爷大妈,还有不远万里而来的游客与驴友。“很多旅客都和我们成为熟人了,每次见到都感觉很亲切。”
已经在列车上工作多年的房炜,谈起自己的爷爷“当年就已经开着蒸汽机车跑阳泉”,如今自己依然在开往阳泉的列车上服务旅客,更是一往情深。“中国高铁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作为神经末梢的慢火车也是必不可少的。”他说,“这趟列车不仅便利了群众的出行,还将游客送进了农家乐,让更多老乡吃上了旅游饭。”
汽笛声鸣越太行
溯源正太铁路,要将历史镜头拉回至一百余年前。日薄西山的晚清,中国铁路事业艰难起步。彼时洋务运动兴起,时任山西巡抚胡聘之上疏,向清政府提出修筑正定到太原的铁路:“山西煤铁之富为华北各省之冠,鄂督张之洞已奏明要利用晋铁,而晋省境内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拟于卢汉铁路之正定车站附近与太原府联一铁路。”
1904年5月,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之后,正太铁路终于开始施工,并于1907年建成通车。正太铁路全长243公里,大部分路段穿越的是峰回路转的山区。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与设备,3年完成全线通车,施工效率不得不让人叹服。此外,其精妙的线路设计,也为后来的石太铁路复线及高铁修建奠定了基础。
轰隆隆的列车开始在正太铁路开行,将被太行山脉天然隔开的晋冀两省紧密相连。随着汽笛声响彻山谷,列车载着煤炭源源不断地驶出三晋大地,掀开了晋冀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新篇章,也深刻地改变了沿线群众的出行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为进一步提高运力,石太铁路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1982年,石太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成为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其运量翻了一番,达到4000万吨以上,牵引定数从2200吨提高到3500吨,平均牵引重量提高53.2%,运输效率明显提高,为晋煤外运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石太铁路经过大规模的安全标准线建设,线路基础全面加强、信号设备明显强化、供电设施有效整治、车务实现技术监控、站台站舍焕然一新。据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阳泉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9年,石太铁路年货运量从最初的31万吨达到了如今的1.3亿吨,翻了420倍左右。
回想一个多世纪前,山西巡抚毓贤反对修建石太铁路时曾说,铁路一开,“所有车马行店,以及肩挑负贩,皆成无用。小民无可谋生,将恐尽成饿殍”。石太铁路非但没有像毓贤说的那样成为洪水猛兽,反而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等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机缘巧合筑新城
正太铁路的东起点,是现今河北省的首善之区——石家庄,这也正是由正太铁路呼唤而出的一座新兴现代化城市。
石家庄因正太铁路而兴,源于一系列的机缘巧合。铁路规划之初,本拟定起点为正定府郊的柳林堡,但由于需跨越滹沱河建桥,耗资较大,因而将起点改为石家庄。钢轨从村庄边缘环绕、交会,让这个本来隶属于获鹿县下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据《获鹿县志》和石家庄市《地名志》记载,当时石家庄“仅有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约200户人家,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而在1907年后,石家庄成为卢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的交会地,也转身成为一个物资集散的陆路交通港口。
有意思的是,在正太铁路修建之初,遭到清政府反对的窄轨方案,却给石家庄带来了另一个机遇。正太铁路虽与卢汉铁路相接,从山西运来的煤炭和农产品,由京津运往山西的各种货物,都无法实现自由过轨,来货、去货都需要在石家庄重新装卸,于是便催生了石家庄的铁路转运仓储业,带动了其他各项产业的发展,并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1933年,石家庄由一个不足600人的小村落,一下子成为一座拥有6.3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仅产业工人就达到1.6万人。因为其铁路交通枢纽的位置,商号、银行、钱庄、纱厂、盐务局、面粉公司、盐店等现代工商业与金融业纷纷兴起。
如今的石家庄,早已由当年沉寂的小村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境内铁路网络纵横交错,京广高铁、太青高铁和普速京广、石德、石太铁路交会于此,承东启西,连通南北。这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正作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平原”的重要枢纽,在新时代的华北平原上散发着耀眼光芒。
百年守关颜如初
提起石太铁路,就不得不提铁路线上的重要一站——娘子关站。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开通,在此设立车站。从开通到现在一百多年来,娘子关站是全线唯一一座连续使用接发旅 客的车站。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素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可“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历来为重要的战略防御关口、兵家必争之地。修筑正太铁路时,线路选址在娘子关关城的下面,正是因为娘子关扼守太行山咽口、三晋门户的交通地位。
地势险要的娘子关,历史上曾和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联系在一起。自修建以来,途经于此的正太铁路经历了战火洗礼,见证了无数革命志士在此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
抗战时期,八路军开展了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交通破袭战,即著名的百团大战,攻克娘子关成为其中的关键一仗。八路军取得的辉煌战绩,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
如今,战争的硝烟与轰鸣的枪炮声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而娘子关车站依然作为过往旅客的驿站而傲然存在,并保持着百年前修建时的风貌。与娘子关一同守护在这里的,还有一群铁血柔情的汉子们。“身在娘子关,不见家娘子”成为对娘子关铁路职工们最真实的写照。
今年刚刚从北京局集团公司石家庄工务段娘子关线路车间退休的董彦科,曾经在西武庄工区工作了将近20年,回想起自己当年的工作场景,他记忆犹新。“在隧道内施工时,沙尘非常大,经常是‘一日进山洞,三日吐黑痰’。”
“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攻不下的难关,这是我们一直在秉持与坚守的精神。”谈起为何几十年坚守这份艰辛的线路检修工作时,董彦科摩挲着粗糙的手掌,坦然地说道。时至今日,“勇于吃苦、敢打硬仗”的西武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新一代娘子关人。
阅尽百年沧桑,不褪昔日苍颜,古老的正太铁路,正以其灼灼风姿,走向新时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