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五感法写赶集?

206 2024-12-18 00:13 西部乡村集市网

一、五感法写赶集?

无感法,既看到的,品尝的。摸到的,感受到的。听到的。可以写看到集市上卖的东西有水果。各种各样的蔬菜,然后品尝了一个葡萄,特别的甜。

摸到的西瓜又圆又大,听到小鸟吱吱吱的叫。感受到了集市上特别的热闹和喧哗。

二、读后感赶集日来的朋友?

今天我看了一个故事,你想听听这个故事吗,那就王母娘娘开蟠桃宴聚精会神地听我说吧。

有一天,祖孙俩赶着驴去赶集。他们走着走 着,有个骑驴人笑话他们:有驴不骑,真傻。听了,连忙把孙子抱上驴背。他们走着走着,有个老头见了他们说:不行不行,你这个小孩,太不尊敬老人 了,让走着,自己坐着。爷爷就把孙子抱下来,自己坐上去。走着走着,有一个老太太说:罪过,罪过。你竟然让小孩走着,自己坐着。爷爷就又把孙子 抱上去,俩人一起骑驴。走了不远,他们看见一个樵夫,樵夫说他们不爱护,会把驴压坏的。爷爷没有办法了,只好俩人抬着驴走。

我觉得,他们做事应该有主见,不能总听别人的。我建议他们一起骑驴,驴累时再歇一会儿,做到人不累驴也不累。

三、老舍的作品《赶集》读后感?

老舍的作品往往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总能充分地传达了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赶集》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用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向人们暗示了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笔触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表现了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也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四、电影感文案短句?

一个人在电影院里,我感觉我的人生瞬间非常的孤独,一个人包场看电影,让我感觉今天真的是人烟稀少,连个看电影的人都没有,这注定了我人生当中的一种孤独,也注定了我是一个孤家寡人,虽然没有办法吃别人的狗粮了,但是也可以尽情的去享受这种电影给自己带来的美好

五、电影感和胶片感的区别?

电影感和胶片感是指电影或照片呈现出的不同质感和视觉效果。

电影感通常指的是电影所特有的质感和风格,例如色调的处理、画面的表现、光影的运用等等,让人感觉到是在看一部电影而非普通的照片。

而胶片感则是指模拟胶片拍摄的效果,包括颗粒感、色彩还原、锐度等,使人感受到旧时胶片摄影的质感和情怀。

电影感和胶片感的区别在于,电影感更注重画面气氛的营造和情感表达,更偏向于艺术风格;而胶片感则更注重细节和质感的表现,更偏向于纪实风格。

此外,由于数字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也有很多电影或照片加工软件可以模拟出电影感或胶片感的效果,让普通用户也可以轻松地拍摄出有质感的电影或照片作品。

六、电影文案高级感?

一个人在电影院里,我感觉我的人生瞬间非常的孤独,一个人包场看电影,让我感觉今天真的是人烟稀少,连个看电影的人都没有,这注定了我人生当中的一种孤独,也注定了我是一个孤家寡人,虽然没有办法吃别人的狗粮了,但是也可以尽情的去享受这种电影给自己带来的美好

七、电影感拍摄技巧?

答电影感拍摄技巧利用明暗对比。将明亮的主体叠在暗背景上,暗主体叠在明亮的背景上,这是电影摄影最重要的突出主体的手段,而且较多的处理方法是为画面设置不同亮度的区域。

八、电影氛围感文案?

电影氛围感是指电影所营造出的独特情境和情绪,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氛围。以下是一些电影氛围感的文案:

1."穿越时空,感受那段令人心动的岁月。"

2."黑白画面中流淌着浓郁的怀旧情怀。"

3."迷雾弥漫,谜团渐现,引领你进入神秘的世界。"

4."音乐与画面交织,唤起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5."光影交错,创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奇幻世界。"

这些文案试图通过描述电影中的场景、情感和氛围,吸引观众进入电影的故事世界,体验其中的情感和视觉盛宴。

九、赶集日来的朋友读后感怎么写?

今天我看了一个故事,你想听听这个故事吗,那就王母娘娘开蟠桃宴聚精会神地听我说吧。

有一天,祖孙俩赶着驴去赶集。他们走着走 着,有个骑驴人笑话他们:有驴不骑,真傻。听了,连忙把孙子抱上驴背。他们走着走着,有个老头见了他们说:不行不行,你这个小孩,太不尊敬老人 了,让走着,自己坐着。爷爷就把孙子抱下来,自己坐上去。走着走着,有一个老太太说:罪过,罪过。你竟然让小孩走着,自己坐着。爷爷就又把孙子 抱上去,俩人一起骑驴。走了不远,他们看见一个樵夫,樵夫说他们不爱护,会把驴压坏的。爷爷没有办法了,只好俩人抬着驴走。我觉得,他们做事应该有主见,不能总听别人的。我建议他们一起骑驴,驴累时再歇一会儿,做到人不累驴也不累。

十、大学生拍微电影,怎样避免电影带有廉价感(学生感)?

第一次回答问题,如有疏漏,多多包涵。

本人才疏学浅,非影视专业,纯粹凭盲冲直撞浅学了点门道,但我认为拍片子是一门亟需“变现性”能力的创作,所以一方面为了避免误人子弟,另一方面为了作为后文理论分析的素材,在此先附上我最近完成的毕业微电影。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衡量片子的水平,来自行判断是否还有继续往下读这篇文章的必要。

链接如下:

广东财经大学毕业作品《宾果》 - 新片场社区 提取码:up4d

我所理解的“廉价感”,对应的反面即“电影感”,那如何追求电影感?我觉得要回归到电影的本质,电影是什么?而在笔者看来,电影的本质就是讲故事。而作为一部电影,决定这个故事是什么和怎么说的分别是下面这三个人:编剧、导演和剪辑。而他们也分别是前中后期制作环节的核心力量。

所以接下来笔者会以前中后期三个角度,以“三位讲故事的人”为主线来谈及一些实际创作环节的经验,同时也附上影响“电影感”很重要的额外元素的相关心得,比如摄影等(影响电影怎么说的技艺),但愿能给大家提供有用的借鉴。

  • 前期是捞鱼
做片子就好像做一道菜,这道菜要做一条鱼。如果这条鱼新鲜,清蒸就能很好吃。如果这条鱼是条死鱼,那么煎炸爆炒才能勉强入口。做片子,前期功夫就是这条鱼,后期就是烹饪的方法。

请把前期工作看成创作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前期做不好,中后期就只能戴着脚铐跳舞。

  • 编剧

他是一个故事的发源地,编剧第一时间决定了故事的内容以及说故事的方法,关于“故事怎么说”的问题,推荐大家研读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此书被誉为电影剧作的圣经实在毫不夸张,大师已经说过的话,我就不再引用和赘述了。但关于故事的内容即“故事说什么”,我倒想发表一下愚见:

1.别人说过的故事不要再说了,如果非得要说就换一种说法,最理想的状态是别人没说过的故事并且说故事的方式也恰当;

2.故事既要追求表达自我,也务必要满足观众,不要追求自high,除非你拍片子纯粹只是想感染自己;

3.主题。主题不一定要特别,但必须要在片子里呈现出一种关于主题的反差本质上的变化。比如以《宾果》的主题而言:我们在感知上是孤独的,我们在思想上也是孤独的。片子的结局要呈现“孤独”,那前面就得存在“不孤独”的反衬,并且价值导向是从不孤独到孤独。

而主题的形式,笔者认为无非就两种。一种是上面这种姑且称谓“价值状态型”, 创作者提出一个价值或者状态,然后用反价值去与你要证明的价值对抗,然后最终让你的价值战胜反价值。而另一种是“人物动作型”,人物好理解,动作指“有型的改变或者无形的领悟”,比如《毕业生》中,“Ben经历了青春迷茫与环境束缚的煎熬后,猛然惊觉自由的重要,并且最终勇敢选择自己的生活”。

可见,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主题,都蕴含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变化。可以说,变化是剧作最为重要的元素。

  • 选角

角色是导演向观众传达信息最重要的输出口,这里要说的是长得好看并不是必须的,也许这能给你换来额外的点播流量,但适合的角色是要和片子的气场合一的。《宾果》里面的女主许稚新,她的角色关键词是:女同,缺乏安全感,外表傻气但内心脆弱,带有一丝童真等。所以最终选择的女主身上有对应的气质:首先她必须不是那种娇滴滴的小萝莉,要带有一丝中性的感觉,但也不能像春哥那般飒爽英姿和林青霞的侠风豪情,她要有收敛和压抑自己的感觉(所以我选择了长发而不是短发),而且哭起来要给人带有几丝怜悯,而圆润的五官与体态也给人一种孩子般童真和渴望得到呵护的即视感。

另外对于普遍大学生导演来说,选角这个要求是有点过分,因为有时候甚至没有人可选,能有人助演已经是相当幸运了。这个时候如果剧情有对手戏的成分,强烈建议演员双方是真实生活中关系比较好的人,就算关系不好也要让两人在生活上尽快磨合,这的确能在表演时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对于专业性非常高的演员是不存在这类顾虑的)。

  • 勘景

别少看这点,环境不但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同时也是影片主题的呼应。详情请看下面的链接(“电影公嗨课”对本届奥斯卡最佳视效奖影片《机械姬》的勘景分析):

电影公嗨课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zNDMzMDE1Ng==.html?from=y1.7-1.2
  • 器材

好器材不是必要的,但好器材同样很重要。好性能的机子和镜头能最大程度表现宽容度,色彩深度,质感,锐度等画面细节,同样的构图不同的设备拍摄,好设备就比差的设备拍出的画面更有所谓“电影感”,请对比《宾果》最后一场戏的两张截图。

看得出对比了吗?第一张是用600D + 佳能15-85 4.0 拍的,第二张是用5D2 + 适马50定1.4 拍的。学生党拍微电影如今大多还是用单反为主,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好设备这要求实在也是苛求。如果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不能让你拥有一套好的设备,你要想办法将机子的性能发挥到最大。比如笔者这次拍《宾果》就是使用了Cinestyle的色彩风格,尽管关于这个预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根据自身状况考虑,我认为尽可能保证片子中间调的细节是我的需求,而Cinestyle恰恰能满足这一点(并且后期调色在进一步展现片子细节上也有很大作用,后面我会再说)。

当然灯光和另外的拍摄辅助工具也是器材,但基于个人经验能力以及此文的受众诉求,就不作进一步说明了。

  • 分镜脚本(故事板)

你不是王家卫,请老老实实写完甚至画好分镜脚本,就算这项前期的功夫并不能对你片子的最终质量产生直接的成效,也能为在拍摄时候已被各种问题烦扰得手忙假乱的你提供一个按序工作的参照

以上是关于前期的一些经验分享,关于“鱼”的问题其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必须要采取仰视的姿态对待,但篇幅和能力有限,笔者不能一一详述,仰视完这一条伟岸的“鱼”,接下来让我们开始初试跪舔中期的创作吧。

  • 中期是“扣鱼”

前期是捕捞一条鱼,后期是烹饪一条鱼,那中期呢?笔者家住顺德,鱼米之乡,这里人爱吃鱼,同样对鱼的煮法也很讲究。在做鱼之前,乡民喜欢先把鱼“扣留”几天即不予喂食,这样鱼肉会变得结实鲜嫩,自然更加美味。那笔者认为,中期拍摄,就算是这种“扣鱼”的过程了,你得讲究方法

  • 导戏

所谓“导演”,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两个能力分别是“会讲故事”“指导演员”。前者涉及到一个导演对于片子宏观体系的全方位细节把控,学问高深,所以不敢乱讲,但对于后者,可以稍微浅谈一下,该如何导戏呢?

  1. 动词去指导演员,不要用“你要开心”,而是“你要笑”。不要用“你要生气”,而是“你要捶胸顿足”;
  2. 尊重每一位演员脆弱的心灵,在片场每一位演员都是敏感容易受伤的,不信下次你自己演一下就知道了。所以先肯定他们做得好,再建议他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任何时候不要忘记给予演员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3. 时刻提醒演员他/她所饰演的角色在此时此刻的动机,比如“他/她在饰演一个逃避连环杀手的追捕的过程”,如果你不时刻提醒演员“你现在想做的就是逃命,就是为了不会被杀”,那么演员极有可能只会将注意力放在事前设定的逃亡路线和行为细节,从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最后那种紧迫感只局限在好像“数学考试做最后一道题”而不是“为了保命”的程度;
  4. 这点对于专业演员来说是大忌,但对于非专业演员来说笔者认为是必须的——尽可能地帮你的演员设计每一个动作。当然我也提倡演员自行发挥,但是不专业的演员就算在一张照片可能摆出一个pose都难,何况几百个分镜的一部微电影?就算设计的动作也许会限制非专业演员的发挥,但保证片场进度的连贯性是必须的(这也是之前谈及分镜脚本的作用之一),而且对于非专业演员,这些动作的设计更多时候是一种启发而不是限制;
  5. 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不要生气

关于导演的问题,何止庞大的体系,相信是你要用毕生的时间去研究的一门课题。所以笔者只能慎言,以推荐一些书籍作为结束吧:

  • 导演创作完全手册 [美]迈克尔·拉毕格
  • 电影语言的语法 [乌]丹尼艾尔·阿里洪
  • 电影镜头设计 [美] 史蒂文·卡茨
  • 场面调度 [美] 史蒂文·卡茨
  • 导演的摄影课 [美]杰奎琳·弗洛斯特
  • 演员的自我修养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摄影

先推一本书,《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布莱恩·布朗注,里面系统谈及了电影摄影的方方面面,适合入门并且巩固基础的朋友观看。而关于影视色彩的学习,推荐《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 : 视觉化叙事中色彩的力量》。

谈摄影,笔者认为就是谈视觉元素、光线色彩、镜头、运动、质感、定场、视角,关于详情,建议大家看书,而基于题目追求“电影感”的诉求,我觉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如何将二维画面三维化”创造三维景深感

冲突是剧作的精髓,同样笔者认为,反差或对比是摄影的精髓,你要突出一,就必须有二的对立,就拿一个画面的“质感”所言,所谓质感是指“我们从物体表面的阴影看出其纹理”,之所以有“阴影”的概念,是因为存在“高光”,假如都是阴影,还看得出纹理吗?所以对立统一是很多事物的精髓,太极即便如此。

所以如何创造三维景深感?利用对比和反差,先看下图。

图一:10:45 - 10:55

图二:22:08 - 22:14

图三:15:30 - 15:34

图四:27:14 - 27:51 (视频是黑白色调)

图五:11:30 - 11:45

图六:15:58 - 16:30

图七:14:16 - 14:26

这七个画面很难肯定是否具有“电影感”,但至少不会有“廉价味”,而它们各自是对应了一种对比和反差来突出了这一点,它们分别是:大小对比,虚实对比,颜色对比,影调对比,动静对比,线性透视,大气透视。下面我会具体展开,请大家转移玉指点击《宾果》视频链接,画面对应片段的时间区间在对应截图下面,你可以结合视频画面来理解我下面所说的内容。

  1. 大小对比。通过前景和后景物体的大小来突出三维景深感。这里前景是女主稚新的,后景是女配初初,并且加上视线的交叉错位,进一步突出这种面积的对比;
  2. 虚实对比。通过前后景画面元素的虚实来突出三维景深感。前景两位女生是实焦范围,后景的江景是虚焦范围,并且通过大范围虚焦的留白和小范围实焦的开放式构图进一步突然这种实与虚的对冲;
  3. 颜色对比。一般是冷暖色调的对比。左边窗户投下的冷色调和右边走廊灯的暖色调形成对比,并有广角畸变和仰拍夸张这种冲突;
  4. 影调对比。可以理解成是高光和暗部的对比,一般来说,一张完整的富有细节的画面,是包含了高光-中间调-阴影的平滑过渡(当然《教父》级别的低调处理另当别论),如果一个画面本来就包含了完整影调的层次,你除了要完整地呈现这种层次感之外,还得让这种层次感产生一种对冲。比如图四左上角的灯光的溢出制造一片高光区域,而右边的围巾则制造了一片阴影区域,然后中间的苹果是中间调的区域,这就能够拉开整个画面的层次,使影调更为立体;
  5. 动静对比。就运动元素和静止元素同时在画面存在。这里是背景飘动的树叶和相对运动缓慢的镜头运动与人物之间的对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具体可参考大师黑泽明的电影;
  6. 线性透视。透视可以说是最直接能表现出三维感的手法,但运用恰当能更加强化这种效果。比如这里结合了压迫的墙壁,女主畸变的脸蛋,酒瓶的线条倾斜和背后那一道冷色调高光区域的门,这些元素都进一步强化这种透视;
  7. 大气透视。在大气透视的作用下,近处色饱和度和色彩对比大,远处色饱和度和色彩对比小,利用这一点也可以突出三维景深感。前景高饱和度的树,后景朦胧(糟糕)的大气,同时也是一个包围式构图。

但我需要强调的是:摄影最终是要服务于故事的,正如构图形式要服务于内容。以上七种方法除了为了突出画面三维感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画面叙事,而鉴于这里重点还是向大家介绍前者的功能,同时也不是我个人作品的内容介绍,在此就不展开和延伸了。

关于摄影的结尾语,我想引用杜可风的话:“月亮可以是绿色的,摄影师要打破传统才不会束缚创造力。我不要理性,理性意味着缺少了犯错的机会。

  • 录音

关于录音,我只想说一点:不管你录音设备是什么,假如你什么技巧都不懂,那就在麦克风不入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靠近演员的嘴巴来录吧。至于录音教程,推荐一套视频教程:【SOUND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关于中期“扣鱼”的阶段,就先说这么多吧。如果大家是觉得有兴趣,我日后可以拿更多压箱底的东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面开始穿上围裙带上手袜,开始烹饪之旅吧。

  • 后期是烹饪

仰视完前期,跪舔完中期,后期是不是更虐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往往你前中期做好,后期就相对轻松。《宾果》正是由于前期做得不好,后期令我花费了很多精力去修补,所以最后成片出来的效果也不佳。

  • 剪辑

上面我说过,剪辑是继导演和编剧第三个说故事的人,这就好比话传话一样,如果前面两个人的故事说得很好,但剪辑说烂了,这个故事也会沦为烂片;同理如果前面两个人的故事说得不好,剪辑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将故事说得勉强入耳。所以对于剪辑的理解,要突破一个思路就是:它不纯粹就是把不好的剪掉,或者把前后适合的两个片段放在一起,或者是纠结一两个剪辑点的问题,剪辑更重要的功能是它能影响整个故事框架的结构,虽然故事内容是不变的,但不同的剪法能让故事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以《宾果》8:23 - 10:37两场戏之间的交叉剪辑为例。

这段时间主要又两场戏A和B和一个闪回C构成,原剧本的方案是这样的:闪回C原本并不是闪回,而是发生在A和B之前的一个另外一场戏,这里我们姑且称为Z,原本是按Z-A-B这样的线性叙事展开的,但在后期剪辑时候我发现这样子的节奏极度缓慢,所以为了加快故事节奏和冲突的戏剧性,最后采取了这种时空错位的交叉剪辑的方法,从而避免了原来叙事的拖沓。当然这里只是以此作为一个例子,并不代表这样的处理方法就是毫无破绽的,原剧本的这种叙事方式我是接受不了的,但成片这样处理的结果我是勉强“入口”。

除此宏观结构之外,剪辑的本质,笔者认为是为了以“最有表现力”的一面呈现一个画面的内容,技巧上应该追求是一种自然与无痕,通俗地讲就是“连贯地让观众注意力都集中在前后画面要表现的东西上,而没有注意到那一刀刀暴力的剪切”。关于剪辑的书籍,强烈推荐好莱坞的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的书籍《眨眼之间》和《剪辑之道》,这位大师除了对剪辑深谙了得之外,同时对音乐声效和哲学修养也有别样的见解。

  • 调色

关于调色,直接提供两点方法论:

  1. 先套lut,再作进一步调整;
  2. 如果不是风格化的色调处理,调完色后最后一步是将高光偏高和暗部偏低的区域拉低饱和度,让白色回归白色,黑色回归黑色
  • 音乐和声效

很可惜地告诉大家,音乐细胞是天生的,对音乐的触感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庆幸的是,音乐素养是可以后天培育的,所以作为一名影视人,我觉得千万不能局限自己了,很有必要去学一门声乐,这样对你前期选曲和后期混音都有相当大的帮助。关于这点,我暂时就只能提供鸡汤了。

  • 结语

时间不早了,所以越写到后面越仓促。第一次回答问题,也算是一次尝试,如果大家喜欢,我以后肯定会再补充。最后我再提一个建议就是,你要拍电影,首先必须得看电影拉片子就是最好的老师,多看有营养的片子,少看爆米花的片子。一部片子看一次只研究一个方面,带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去看,这样一部片子看个十来次,必定受益匪浅。另外,片子是拍出来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多去实践才是真理

以上言论纯粹个人愚见,不喜勿喷,喜欢的请默默放在心并且诸君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