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平民等级划分?

93 2025-01-31 18:05 西部乡村集市网

一、古代平民等级划分?

古代所谓四民,经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出处】:《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士农工商是古人按着为社会贡献大小的顺序来排列的。

士为何排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

农为何排第二:“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尤其在农业为主的国家。

工为何排第三:“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借助工具可以提高效率。

商为何排第四: 商是互通有无的,必依赖他人而后能行。只可少数参与,如果大家都去经商,都去依赖他 人,则无人可以依赖了。商的地位排在末尾,有不禁止又不提倡的深意。

士农工商还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阶级特点,即读书为先,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后。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是最没有地位的。

能代表商人没有地位的是范蠡的故事。范蠡,辅勾践灭吴,功劳巨大,但由于后期经商,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古代平民的别称】:

百姓:战国后平民的通称。

黎民:即平民。“黎”通“骊”:黑色,因黑发而名。

黔首:黔,黑色,战国时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

布衣:古代富人穿丝帛,平民穿麻布,故称平民为“布衣”。

庶民(庶人):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民和小商人的称谓;秦汉后泛指一般平民。

另有别称: 苍生、生民、丁口、氓(甿)黎庶、黎元等。

二、古代平民绣什么?

古代平民绣绣花鞋,布鞋,绣手帕,绣鞋垫等

三、古代平民娶妻成本?

以清代为例。

礼银六十四两,迎送彩银八钱,叩门彩银四钱,净增彩银六钱,掌翰礼壹两,迎书彩银八钱,物品若干。这里可以算出清代娶妻花费大约折合纹银不到七十两。在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那么我们就取中间值,清朝中晚期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1文钱 = 人民币0.2元 。,以谷物通用谷物折算法对比,一两纹银大约值现在2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在清代娶老婆的聘礼是人民币14000元左右,这些仅仅是聘礼的,还需要有一间房子和一辆马车,在看看清朝中期房子的价格,乾隆十三年,北京内城新帘子胡同(长安街南,新华门与和平门之间),四间瓦房70两,相当于现在10500元。一辆马车70两,折合人民币14000,所以在清朝的结婚成本4万左右,4万人民币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

四、古代赶集的时间?

时间因时代和地域不同而异。在中国,最早的集市出现在唐朝,当时已经有了相关的管理机构。在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之后,农村集市贸易在古代早已产生。由于部落之间、农业生产者与手工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次数增多,交换的规模和范围扩大,由原始的偶然的交易场所,逐步形成为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集市 。

五、古代平民的早餐?

先秦时期一日两餐,早餐在7点左右,吃的较多,主要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称为“大食”即主餐;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然后天黑回家休息,称之为“小食”。

平民百姓的主食以豆饭为主。到了两汉三国时期,谷物种类多了麦、稻、粱、黍等十几个品种,主食也开始出现饭、粥和饼,豆子也从主食逐渐成为副食。实际上,粥的历史要比饭早一些,当人们发明陶器之后,便开始将粮食煮为粥了。甲骨文中没有“饭”字,却有“鬻”字,其字形如鬲中煮米,热气升腾之形。

唐朝最常见的早餐就是馎饦,即面片汤。有句谚语,叫做“巧夫做不得无面馎饦”,意思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馎饦是唐人比较常见的主食,做法就是面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调料。

另一种常见的早餐——粥。既简单又营养,是古代人最爱的早餐之一。白居易在《春寒》中写到:“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唐朝的医学著作《食医心鉴》记载了各种粥的做法,原材料从米到白粱米、粟米、薏仁米、大麦、小麦、粳米,辅料从蔬菜到肉到水果到干果,堪称包罗万象。

宋朝的百姓一般家中不开灶,每天早上都会有众多早点铺子热闹营业。徽宗时的物价是馍两文一个、豆浆一文一碗;一二十文钱就可以买到“灌肺”“炒肺”粥饭之类的早点,这对底层百姓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六、古代平民是什么民族?

1.

黎民:是中国远古时代炎黄与蚩尤大战,蚩尤战败,蚩尤当时的族群叫九黎族,炎黄战胜蚩尤后合并蚩尤的九黎族,九黎族被称之黎民。

2.

百姓:也是因为蚩尤带领的九黎族战败后并入炎黄的华夏族,因炎黄的姓氏当时很少,而九黎族在当时的姓氏多而杂,九黎族人被称为百姓,这里说的百姓不是指宋朝才出现的“百家姓”。

3.

百家姓:《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宋朝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七、古代平民是什么官?

草民也就是平民,是对古代没有爵位的下层民众的总称,并不是什么官。比平民地位还低的,也许只有奴婢了。这里奴婢是两个概念,男为奴,女为婢。奴婢,原指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男女,后泛指男女仆人。中国奴婢制度在秦汉时代已有,犯重罪的人会没为官奴,在官宫工场与皇家上林苑服役。私奴婢是破产农民投入豪强手下产生。在律令制前主人杀奴隶没罪

八、古代平民怎么称呼衙役?

衙役,俗称“皂卒”“皂隶”,也称“胥役”。老百姓尊敬一点则把他们称为“公差”。这些人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事务。

胥役分为四班,即皂、捕、快、壮班,各班均有班头,或称头役,统领本班。

皂班的职责是前驱护卫和仪仗,知县升堂办案时执行刑讯拷笞。

快班又分为马快和步快,职责是巡夜、传唤、逮捕,问案时到庭供长官驱使,派出到乡下催征赋税。

捕役的职责是侦查案件,缉捕盗贼,也同快班一道巡夜,押运官银时充当护卫。

壮班的职责是守卫粮仓金库和监狱,护送官银或罪囚,也充当杂差。

九、古代赶集的街上的场景?

场景通常非常热闹和多彩,具体如下:

街道两边是各种店铺,如茶楼、酒馆、当铺、作坊等,店铺的空地上还有不少撑着大伞的小商贩12。这些店铺和摊位售卖各种商品,包括时令糕饼、名糕、名茶、名酒等。

街上熙熙攘攘,行人络绎不绝,包括挑担赶路的、驾牛车送货的、赶着毛驴拉货车的等。

集市上空气充满了各种吆喝声、唱曲声、铁器敲击声等,商贩们高声叫卖,街道两旁的店铺伙计忙碌地进出,炉灶里炭火噼啪作响,蒸笼里热气腾腾。

晚上,灯楼和彩楼点亮,整个街道闪烁着光芒,营造出一种热闹和繁华的氛围1。

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古代市场的经济活动和文化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场景。

十、古代平民能耕种多少粮食?

1、战国前期的粮食多为粟,折成今量亩产粟205.8市斤。

2、战国后期亩产粟合今量亩产247市斤。战国时代是“菽粟”并提的时代,因此,在计算产量时还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菽”的比例。五口之家种大豆25亩,占25%。假定大豆亩产为粟亩产的一半,即一石半,折合今市制为亩产123.5斤。

3、汉代亩产粟折合今市制亩产281斤;汉代粟豆平均亩产折合今市制亩产 264斤。

4、魏晋南北朝,南方水稻耕作尚较粗放,亩产水平不高,与汉代相当。北方旱地的亩产也维持着同样亩产水平。

5、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与汉代并称的繁荣时期,唐量亩产再考虑到种豆等因素,与汉一样,打九四折,,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4斤。

6、宋代南方水稻的亩产折合今市制亩产381斤,但北方产量较差,宋代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合今市制亩产309斤。

7、元代北方粮食产量有所恢复,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8斤。

8、明代的耕作水平又有提高,生产经验更为丰富,粮食亩产比宋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