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浣溪沙的赏析?

300 2024-08-27 03:23 西部乡村集市网

一、浣溪沙的赏析?

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描写其音容笑貌,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

二、浣溪沙名句赏析?

晏殊的浣溪沙中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赏析是:无奈地看着那花在风中飘荡、落在地上,燕子归来的样子也是似曾相识,时间飞逝,物是人非。

三、浣溪沙下阕赏析?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四、立春日赏析?

古筝立春春气石耳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土逐渐解冻,这是春天的开始,陆游的立春日赏析为,心碎刚过尤里村闲居山村的路由早已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建立了友谊,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着丰富的情感,让他忘记就是不可能的,享受三清风光,自然的乐趣,行文风趣,幽默嘲讽和,含而不露

五、春日王安石赏析?

《春日》

王安石

冉冉春行暮,菲菲物竞华。

莺犹求旧友,雁不背贫家。

室有贤人酒,门无长者车。

醉眠聊自适,归梦到天涯。

王安石的这首诗流露出颓废、抑郁的情绪。

“冉冉春行暮,菲菲物竞华”,诗人塑造了一个生意盎然、繁花竞相斗艳的暮春景象,为后文诗人落魄的情绪做反衬。

“莺犹求旧友,雁不背贫家”,求旧友之莺,意喻诗人孤寂,思念旧友;王安石一生显贵,贫家当然是自谦之词,但似乎说明繁华、荣光正在慢慢剥落。

“室有贤人酒,门无长者车”,家里只有浊酒相伴,门外更无人来拜访,似乎说明诗人遭遇官场失意,无人来访,只有自己一个人喝闷酒。

“醉眠聊自适,归梦到天涯”,喝醉了就大睡一觉,这是孤独的诗人唯一聊以自慰的娱乐方式了,只有在梦中,诗人才又一次回到那个远在天涯的人生梦想里去。

六、春日田家赏析?

春日田家

【清代】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

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

明朝种树是春分。

赏析:宋琬的这首诗,描写了春日田家的生活,具有浓郁的农家气息。从田间写起,先写黄雀,后写山叟, 再写夫妇,最后写节气,娓娓道来,场景的变换, 景物的跳跃,像一组电影镜头,让人目不暇接。 一件不经意的情景,老汉简单的生活片段, 在诗人的笔下,就成了一幅淡淡的山村风情画, 农舍田家在作者眼中,是那么地清新自然,表 达了作者对乡村自在生活的赞美之情。

译文:野外的田野有一群群黄雀觅食,村中一位老翁经过屋角田边,会向人谈起过去的旧闻。到了晚上喂牛时,会叫醒老伴,商量明朝春分种树的事情。

七、春日述怀赏析?

《春日述怀》宋.魏野春暖出茅亭,携筇傍水行。易谙驯鹿性,难辨鬭禽情。妻喜栽花活,儿夸斗草赢。翻嫌我慵拙,不解强谋生。说魏野“诗固无飘逸俊迈之气,但平朴而常不事虚语”,评价颇为中肯。据《宋史·隐逸传》记载:魏野其人潇洒倜傥,不喜巾帻,无论来访者身份贵贱,都身穿白衣,头戴纱帽会见客人,若出门游赏,总是骑着一头白驴,姿容洒脱。他很好客,常与来访的客人留诗题词,而后彻夜长谈,尽欢而散。但魏野的确风雅有余,而经常生计不足。家中常是:“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他《春日述怀》的诗即聊以自嘲。

八、浣溪沙春日即事写作手法?

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独立的,好似并不相关,但逻辑紧密,情理之中已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乡思图,令人回味无穷,效果却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本篇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全词的基调淡雅,别有情致。

九、如何赏析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或六载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第一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它的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第二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的那种俊逸之风。

  借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都是对李白的热烈赞美。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的钦仰。这不仅表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诚挚的友谊。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第三联是说,如今我在渭北独自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想思念。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未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有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的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末联是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 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再次会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读完全诗后,作者的无限思情仍在心中回荡。

  整首诗杜甫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代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的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为此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十、浣溪沙孟津官舍赏析?

浣溪沙 宿孟津官舍》

元代 元好问

一夜春寒满下厅。

独眠人起候明星。

娟娟山月入疏棂。

万古风云双短鬓,百年身世几长亭。

浩歌聊且慰飘零。

本词作于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春。词人独宿于孟津(黄河渡口,在今河南孟县南)驿馆,时山月朗照,春寒料峭,他怀想追思,心潮涌动,夜不能寐。词作抒发了抑郁凄怆的感伤之情。

一夜春寒满下厅,独眠人起候明星――明星:金星,也叫启明、太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有“子兴视之,明星有烂”之句。寒意袭人的春夜,正应酣然高卧,乃至“春眠不觉晓”,然而词人却难以成眠而“候明星”,其心绪之烦乱可想而知。词人漂泊异地,独宿他乡,早春之夜难以成眠,自然要有无限的怀想,开头两句为下文抒情作好了铺垫。“独”字生动地描摹出词人孤苦、寂寞的形象,耐人寻味。

 娟娟山月入疏棂――娟娟:明媚美好的样子。棂:窗上的格子。古往今来,明月最易勾起人们思乡怀亲之情。偏偏在词人心绪不宁、心潮翻滚的时候,一轮山月映入疏棂,其清秀明媚,越发撩拨起词人的思绪。这里写山月的娟秀明丽,淡雅和美,正反衬出词人孤苦飘零,心绪难平,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王国维《人间词话》举词人《颍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的范例,“娟娟山月”一句的境界正与之相似。

  万古风云双短鬓,百年身世几长亭――风云:喻人的际遇。《后汉书?耿傅传》:“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长亭:秦汉时十里置亭,谓之长亭,为行人休憩及饯别之处。

  浩歌聊且慰飘零――聊且:姑且。飘零:漂泊零落。人生苦短,漂泊路长,何处才是终点?词人忧愁满腔,心事无限,唯有浩歌一曲,方可暂时平息翻腾的心潮。

  作者写此词时虽只有三十馀岁,但已感叹“双短鬓”、“百年身世”。因为金朝于1214年渡河迁都后,已是江河日下,国势衰颓。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情,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因此他于春寒料峭之夜,辗转难眠,悲歌寄慨。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