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农业的主要矛盾?

79 2024-09-20 12:24 西部乡村集市网

一、农业的主要矛盾?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主要有“四大矛盾”。 

 一是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供给硬性约束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人口总量每年增加700多万、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结构变化,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肉类80万吨。此外,农产品用途的拓展也拉动了需求增长。

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持续加剧。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万—700万亩,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二是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的矛盾。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开始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部分品种需要进口弥补缺口。

2004年起,我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2012年逆差达到492亿美元,其中谷物净进口约1400万吨,大豆进口5839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960万吨。进口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消费持续、刚性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消费迅速增加,这就导致玉米等饲料用粮的需求大幅增长。食用油消费快速增长带来大豆进口激增。我国8亿人口时,人均消费食用油只有2公斤,现在13.5亿人口,人均消费增长到19公斤。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

这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农业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土地租金不断上涨,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快速提高。同时,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普遍增加。

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农产品价格却不能同步上涨,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据抽样调查,2012年夏收小麦、早稻和夏收油菜籽每亩纯收益分别只有152元、321元和55元。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两天工”。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走了两亿多人,还留下两亿多,虽然总量仍有富余,但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严重。据调查,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大都是妇女和五六十岁的老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务农、不 会种地。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将日益突出。

二、苏联解体的主要矛盾?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思想政治上

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禁锢,照搬照抄脱离本国国情;在政治领域上,长时间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从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致使官僚主义盛行以及严重脱离群众。

2、经济发展上

在经济发展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制度一统天下,经济结构失衡较为严重,只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时间搞平均主义,从而导致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

3、对外关系上

在对外关系方面,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搞霸权主义,和美国争霸,削弱和消耗了自身实力。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因此违背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三、抓住主要矛盾的名言?

1.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2.红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

3.抓大放小

4.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8.蛇打七寸

5.眉毛胡子一把抓 10.十个指头按跳蚤

6.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12.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7.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8.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9.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10.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官场现形记)--反例

1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四、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

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我国区域农业发展仍然没有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华南区、长江中下游区的耕地流失问题严重,化学投入品施用强度高;甘新区水资源短缺,地膜残留严重;东北区水资源短缺(但耗水作物水稻增长速度过快);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流失较快;黄淮海区种植业、养殖业面源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华南区耕地资源流失过快,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五、宋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1. 残酷的剥削压迫

土地兼并 南宋初年,宋金战争激烈,人民流离失所,大批土地荒芜。南宋政府趁机把大量荒地圈为官田,再把它们卖给或赏赐给文臣武将。南渡的皇室、官僚和地主们拼命掠夺荒地或私田,南方土著地主也极力强占农民的田宅。这样,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北宋。许多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土地多得惊人。如秦桧仅仅在永丰圩一处就得到赐田近十万亩。大将杨沂中一次就为投靠他的故人置田数万亩。

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沦为官府或地主的佃客,比例大大高于北宋。他们遭受着沉重的地租剥削,生活十分困苦。

赋税繁苛 农民们还要向政府提供繁重的赋税。南宋初年,为应付战争需要,各种名目的临时性杂税、杂徭也纷至沓来,百姓苦不堪言。待到南宋的统治稳定之后,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对人民的剥削更加残酷。除了旧有的二税和身丁钱依例照征外,南宋初年的诸多额外杂税也成了固定税收,并且新增了不少名目。为害最烈的有“耗米”、和籴、经制钱、月桩钱等。南宋统治区比北宋疆域几乎小一半,人口也相差很多,可是每年的赋税收入最高时达到八千万贯,远远超过北宋时的最高额六千多万贯。当时人民所受剥削残酷程度可以想见。

2. 钟相、杨么起义

南宋时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地租的沉重,赋税的繁苛,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极端困苦,因此,阶级矛盾尖锐,南宋一代有大、小农民起义二百余起。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宋初年的钟相、杨么起义。当时,金兵南侵,生灵涂炭,南宋政府又不恤民情,诛求无厌,人民走投无路,纷纷举行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钟相、杨么起义。

钟相,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早在北宋末年即以行医为名,利用巫教发动、组织群众。他向群众宣传说:“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是我国古代起义农民第一次同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是对王小波、李顺提出的“均贫富”思想的发展,因此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钟相在武陵县起义。附近人民纷起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四十万人,周围十九县都在义军控制之下。钟相被推为楚王,国号为楚。

同年三月,义军同宋军激战。宋军派奸细打入义军内部,发动突袭,擒杀了钟相父子。义军残部八千人在杨么(本名杨太)率领下,继续战斗。他们根据洞庭湖区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一套“陆耕水战”的战斗方法。东至岳州,西至鼎、澧州,南到潭州,北到荆南,幅员数千里,又为义军所控制。绍兴三年(1133年),杨么号称“大圣天王”,后又拥立钟相少子钟仪为太子,共同领导义军。

为了消灭义军,宋高宗调回在淮南前线抗金的岳家军,全力围剿杨么。绍兴五年(1135年)六月,经过激烈战斗,杨么战败,投水被俘,壮烈牺牲。

钟相、杨么起义长达六年之久,给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钟相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古代农民革命的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六、巴以冲突的主要矛盾?

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既有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各自的居住点,也有混居之地。据以色列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9月,犹太人占以色列人口的75%,总数有684万多,巴勒斯坦人占比虽仅20%,但总数也有194.6万,这些人集聚行动或分散行动,能量也非常之大。

巴勒斯坦人愤怒控诉以色列议会长达73年的迫害立法,历届以色列政府在土地、住房、建筑、教育和工作问题上都颁布法规,歧视巴勒斯坦人,剥夺他们的公民权利,没收他们的土地并限制他们在公共场所的活动,使他们忍无可忍。这次怒火集中爆发,让以色列当局和犹太人感到十分害怕。以色列总统里夫林忧心忡忡地表示,他担心巴以武装冲突将使以色列发生全面的宗教和民族冲突,导致全国陷入内乱和内战。

此次巴以冲突至少表明了两点,一是巴以历史、宗教、民族等矛盾已经全面深化,难以调和;二是以色列仅靠军队、警察等武力和殖民手段是压不服巴勒斯坦人的,反弹和对抗的力量越压越大,巴勒斯坦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因为很多巴勒斯坦人已被挤压得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变成了几代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七、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八、品德发展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构成德育过程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德育过程的诸种矛盾。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了德育过程的发展。 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德育活动的能动主体,构成了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它具体表现为,教育者代表社会提出的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观状之间的矛盾。

其实质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德育要求与整个年轻一代思想品德现状之间这一社会矛盾的反映。

九、抓主要矛盾的成语?

提纲挈领 ( tí gāng qiè lǐng )

解释:纲:渔网的总绳;挈:提起。原意为撒鱼网要抓住总绳才撒得开,鉴定裘服要提起衣领才看得清。后比喻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

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宋史·职官志八》:“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

十、九国公约的主要矛盾?

美日在华利益的矛盾

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1919年巴黎和会后,美日两国因争夺在华利益,矛盾日益尖锐。1921年美国急欲改变日本在华的优势局面,瓦解英日同盟,孤立日本,遂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名,召开了此次会议,提案是由中国北洋政府在美国的授意下提出的,会议期间,中国方面曾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驻华军队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但均遭拒绝。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就是此次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