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刘三姐是中国民间故事吗?

187 2024-03-10 08:35 admin

一、刘三姐是中国民间故事吗?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3。经国家考证研究决定:宜州区作为刘三姐故乡。相关文艺作品经典电影《刘三姐》。

二、广西有多少种粉?

1.南宁老友粉

老友粉是广西“三大粉”之一,南宁小吃的金字招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夏天吃着开胃,冬天吃着能驱寒。这种粉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酸和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南宁小吃的独特风味之一。

2.南宁粉虫

粉如其名,就是像虫一样的粉,油光光、白嫩嫩的红色、白色和黄色的粉虫,浇上麻油、苏梅酱,酸醋豉油辣椒酱,再放上一小撮氽过滚水的绿豆芽和韭菜,还有一丁点酸豆角或者酸菜什么的,可谓色、香、味俱全。

3.桂林米粉

作为广西“三大粉”之一的桂林米粉,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桂林米粉,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桂林米粉好不好吃要看卤水好不好,现在市面上的桂林米粉每家都有自己独家秘制的卤水,卤王桂林米粉尤其注重卤水的熬制,卤水香浓,米粉爽滑,锅烧香脆,是桂林人的早餐首选,天冷了,来一碗热腾腾的桂林米粉暖暖胃。

4.宾阳酸粉

宾阳人爱吃酸,就连特色米粉都是酸的。传说有一孝顺的媳妇对家婆特别好,家婆生病了,食欲不振,媳妇看着家婆日渐消瘦,心里着急。可是炎炎夏日,家婆又吃不下油腻的东西,媳妇就把米磨成粉,和着水蒸得酥软酥软的,加以糖醋、佐料,使家婆胃口大开。经过媳妇的精心照顾,家婆的病很快好了,酸粉也就随着媳妇孝顺的佳话传了下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5.蒲庙生榨米粉

生榨米粉又称生榨粉,最传统的生榨米粉来自南宁蒲庙镇,生榨米粉以软、滑、香,还有与众不同的微酸而闻名。据说,这种微酸的形成并非加入食用酸醋,而是加工米粉过程中由于产生了一种能助食物消化的酵母菌的作用后自然形成的,是米粉本身的味道。

6.柳州螺蛳粉

广西的三大米粉中,势头最猛的一定是后来居上的螺蛳粉。柳州螺蛳粉不仅成功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并且柳州官方表示,接下来还要申请世界级非遗,让螺蛳粉冲出国门,走向更大的舞台!

螺蛳粉以其“辣、爽、臭”著名,开始会觉得它“臭”吃过一次绝对会爱上,黎江村产品系列选用漓江石螺加上猪筒骨或牛筒骨,配以十几味香料熬制汤底,没吃过的一定要试试!

7.隆安粉利

粉利是广西隆安县的一种乡间小吃,发明人是广西壮族地区的壮族民众,粉利是壮族原生态的稻米制品,经过石磨磨成浆,然后经过蒸煮而成。广西地区一般会在过年期间食用粉利,以讨大吉大利之意。

8.融水滤粉

每逢融安县长安镇、融水县融水镇的圩日,人们争相到几家粉店品尝一种独特的米粉,这种米粉形状似榨粉,但比榨粉粗些,它是用木料挖空制作的一种特殊器具滤制而成的。这就是享誉桂北的风味小吃--滤粉。它是融安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两县的特色美食之一。

9.全州红油米粉

全州位于桂林的北部,与湖南南部相接。靠的近,两地居民的生活风格自然也就十分相似,因此全州人是十分能吃辣的。

在广西的米粉种类中,能与柳州螺蛳粉比红比辣的,全州红油米粉算一个;能与各地汤粉比鲜的,全州红油米粉也算一个。

10.梧州牛腩粉

牛腩粉是广西梧州市的一种著名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因以调制好的熟牛腩做佐料而得名。起于民间,解放前就已出名,至今遍布两广。

11.玉林牛巴粉

说到玉林,不得不提的就是牛巴粉,你或许没来过玉林,但一定听说过玉林牛巴粉的大名。因其制作不易,玉林人喜欢用“牛巴”来招待客人,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极其尊重。结婚等喜庆日子,当地人更以聚餐共品“玉林牛巴”这最高享受。牛巴粉更是成为了当地最喜爱的美食之一。

12.罗秀米粉

桂平市以“魅力城市”、“宜居城市”闻名,而罗秀米粉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罗秀米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品质风味独具一格,属米粉中之上乘佳品。在香港记载的中国十绝中,罗秀粉米是其中一绝,桂平县志记载“三宝”,罗秀米粉是其中一宝。

除了以上介绍的米粉,还有平果卷粉、贵港桥圩鸭肉粉、罗城大头粉、钦州猪脚粉、天等鸡肉粉、北海海鲜粉等等

三、刘三姐由来?

《刘三姐》取材于壮族有关“歌仙”的民间传说。

善唱山歌的村姑刘三姐,触犯了当地的财主,被迫流落他乡。在异乡,当她看到地主莫海仁(“莫害人”的谐音)欲强霸茶山,就又带领众人唱起山歌揭露地主的阴谋,故而又得罪了莫海仁。莫海仁一方面声称要娶刘三姐,一方面又逼刘三姐还债,欲使三姐屈服。三姐将计就计,提出“你既不怕我唱歌,结亲先要摆歌台,谁能唱歌唱赢我,不用花轿走路来”,并提出不准莫海仁霸占西山茶林。莫海仁被迫应允,重金聘请三位秀才与刘三姐对歌,结果以刘三姐大获全胜而告终。莫海仁又施以阴谋,以重金勾结官府下令禁歌。刘三姐趁民族盛会“赶歌墟”之际,在乡亲们的掩护下,用智抗禁,气得莫海仁浑身发抖,昏了过去。莫海仁气急败坏,欲杀刘三姐未逞。刘三姐在群众的支持下,离开当地,赴外地传歌。

《刘三姐》是一部歌舞剧,共8场。由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会演大会改编。1960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首演于南宁。该剧共分8场(附尾声):(1)投亲。(2)霸山。(3)定计。(4)拒婚。(5)对歌。(6)阴谋。(7)抗禁。(8)脱险。全剧由62曲组成,带有浓厚的民歌特点。音乐以流行在广西民间的彩调为基础,并吸收了当地流传的民歌的音调而成。以山歌风歌谣体见长,结构方整,曲式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