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汾河的历史变迁?

169 2024-06-29 11:02 admin

一、汾河的历史变迁?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

古老的汾河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

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

据考证,现代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汾河上游。

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

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形成现代的水系形态。

二、西域历史的变迁?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西域各国逐渐成为了汉朝的附属国,纳入到了汉朝的势力范围之内。到黄巾之乱后,汉朝名存实亡,中原王朝也退出了西域地区。直到唐太宗时期,中央王朝的势力才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了西域。从189年汉朝崩溃到639年唐太宗灭高昌国,这中间一共有450年的时间。

三、东交民巷的历史变迁?

历史变迁

江米巷

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使馆街

东交民巷原是明清两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庆时期曾有“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1901年后改为使馆街,英、美、法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还开设了“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及教堂、医院等多处,这段历史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使馆界

东交民巷一瞥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开始了北京城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东交民巷也在劫难逃。仅巷内的户部银库就被日本侵略军抢走白银三百万两;东交民巷太医院的稀世珍宝――针灸铜人被抢走;御河西翰林院内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珍本也被毁劫殆尽。《辛丑条约》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把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还在整个使馆界四周建起了高约6米的围墙,围墙上建有8座碉堡,并设铁门。

奥地利大使馆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进一步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9]过去列强所占地面不到整个东交民巷地区的二十分之一,地方行政管理权仍归中国所有。可是根据《辛丑条约》,列强一口吞下了整个东交民巷地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和设立衙署,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5]他们任意改变中国原有街名,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大街、长安街改名意大利街、台基厂头条胡同改名赫德路……列强还迫使清廷给予驻兵特权。一时间,东交民巷变成了列强兵营。[7]

辛亥革命爆发了。东交民巷公使团一致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5年,袁世凯派代表在日本使馆的一座楼内签订“二十一条”,为寻得日本支持他当皇帝,进一步出卖国家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否决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废除“二十一条”和各国在华侵略

四、淮河的历史变迁?

淮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在文献之中。

《尔雅》:江淮河济为四渎。

《周礼·职方志》:其浸淮泗。

春秋时代的人就知道,橘子生在淮南为橘,生在淮北为织。

北宋时代()黄河洪水,夺淮河的河道入黄海,史称“夺淮入海”。

经过800年,到清朝同治年间,黄河北移,从山东入海,淮河下游注入长江。

五、舟山的历史变迁?

舟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以下是舟山的历史变迁概述:

1、公元前4世纪左右,舟山地区开始有人类活动。

2、公元618年,唐朝设立舟山县,舟山成为一个行政区域。

3、1276年,元朝设立舟山路,将舟山划归为一个行政区域。

4、1403年,明朝设立舟山县,将舟山划归为浙江省的一个县。

5、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占领了舟山群岛。

6、1843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英国割让了舟山群岛。

7、1890年,清朝设立了舟山府,将舟山升格为一个府级行政区域。

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舟山划归浙江省管辖。

9、198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舟山市,成为浙江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总的来说,舟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和商业港口。在近代以来,舟山曾经被外国占领过一段时间,但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舟山逐渐恢复了繁荣和发展。今天的舟山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和重要的经济中心。

六、漕河的历史变迁?

漕河河道的变迁。按郦道元《水经注》记述,徐水、漕河本为二河。徐河自五回岭至满城黄村以下,经贤台、大马坊、花庄、北八里庄、冯庄、省监狱和马庄(古清苑城)、孙村,约在仙人桥以下,漕河与府河相会。漕河从黄村到仙人桥段,即古黄花沟。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漕河在满城东北境北移,由贤台经南韩、水北庄之小营入徐水境,经杨村、庞村、空城,至漕河镇与漕河相会,徐河始称漕河。《水经注》称漕河源于北新城县(徐水)西北之漕河泽。《畿辅通志》称,漕河泽为今之釜山下的曲水。至漕河镇称曹河。清光绪元年(1875),漕河因满城留马村西河道淤塞,折而东北流(原向东南流)。从满城东庄店入徐水境,经北楼、于坊东南流,经白亭、河西村,至空城村东与旧道相合,为今河道。因清苑古城已无河通舟楫,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幽州行营都部署刘遇,修筑保塞等城,引徐河、一亩泉河合流,经保塞(保定)城,以利水运。太平兴国六年(981),八作使郝守浚开徐河、鸡距河50里入白河,以济关南之运。咸平六年(1003),保州知州赵彬分徐河水南注运区,谓赵彬堰。景德元年(1004),北面都钤辖阎承翰,引赵彬堰徐水入鸡距河,以息挽舟之役。根据《宋史·河渠志》的记载,原经古清苑城之旧河道成了排涝泻洪的黄花沟。赵彬乃从大马坊引水南下,经花庄、鲁岗、东廉良、四里营,与一亩泉河会。宋代引水河道淤废后,又从徐水鲁(路)家寺引水南下经徐河桥入保定北护城河,称徐河沟,今已不存。

《水经注》 称:“徐水西出广昌县(涞源)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岭高四十余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徐水三源(五回、甘河、隘刹三源)齐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经(管头)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经南崖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经东崖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碑)铭,皆翼对层峦,岩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云:‘(北魏)皇帝以太延元年(435)十二月,车驾东巡,经五回之险邃。览崇崖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逾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树碑官名。徐水屈经郎山(狼牙山),众岭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亦如剑杪,极地险之崇峭。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东经郎山君中(次)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碑,晋惠帝永康元年(291)八月十四日壬寅发诏,锡君父子法祠,其碑,(前赵)刘曜光初七年(324),前顿丘(今河南清丰县境)太守郎宣,北平(今满城县)太守阳平邑振等,共修旧碑,刻石树颂焉。’徐水又经北平县界(时满城县北界至狼山),有汉熹平四年(175)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即148年),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郡县分境,立石标界(时易县属幽州涿郡,满城属冀州中山郡),具揭石文矣。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今满城龙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涧,泄注七丈有余,奔荡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自激,涛涌四岸,在高岸俯视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东南出山,经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长)子也。其水又东流,(东)汉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今满城),破之于顺水,乘胜追北,为其(铜马、五幡军)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于是授马,退保范阳(今定兴固城)。顺水盖徐水之别名也。徐水又东经蒲(满)城北,又东经清苑城(今保定市北市区省监狱、马庄址),又东南与卢水(一亩泉河,即今府河)合,(卢)水出蒲(满)城西(东),俗谓之泉头水也。《地理志》曰:(徐水)东至高阳(今安新境)与博水(今清水河,原阳城河)合,今不能也。徐水又东,左会曹水。(漕)水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直隶通志》载,曹河泽当在釜山下,至曲城村(戊己台)入瀑河。曹河泽水由徐水釜山下东南流,经今漕河镇南,至清苑县境汇入徐水。清雍正年间,怡贤亲王允祥治水,将曹水引入瀑河,曹水改道(见《怡贤亲王敬陈畿辅西南水利疏》],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东经邢安城北,又东南入曹河,曹水又东南经北新城故城(今漕河镇)南,王莽之朔平县也。曹水又东(南)入于徐水(仙人桥东)。《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清苑)入于博,又东入滱是也。”

《水经注》对漕河出山前的记述较详,出山后由满城至清苑古城及与府河、漕河、阳城河汇合情况简略。实际漕河河道在山区段变化不大,其改道主要在满城县东北部至入白洋淀一段,对研究漕河变迁留下了难题。

向左转|向右转

七、温州的历史变迁?

温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因为温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古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温州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历经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演变,在政治、文化、商业等诸多领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此外,温州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南宋柿木禅寺、东瀛石雕、永嘉唐石窟等,这些遗产见证了温州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总的来说,温州的历史丰富而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八、历史变迁的感悟?

1、历史是什么?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人的酸甜苦辣可以是一部历史。历史可以很长很长,生命的旅途有多么漫长它就有多么漫长,人类的年龄有多么古老它就有多么古老;历史可以很大很大,世界有多么辽阔它就有多么辽阔,宇宙有多么浩瀚它就有多么浩瀚。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

2、感悟生命不由从连绵上浮起,从一脉一络中渗出,隐于细微。生命的长河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大江东去,璀璨的生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激荡着颗颗璀璨的珍珠。

3、历史的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去告诉我们,异端只不过是当时的不合乎正常,只不过是当时的难以接受。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人生是在不断的发展。

九、邮政的历史变迁?

我国邮政的发展由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到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以及全国解放前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清朝统治结束后由中华邮政到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最后由建国以来人民邮电事业发展至今天的中国邮政。

十、秭归的历史变迁?

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西汉置秭归县(公元二年)。秭归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县名因屈原而来。《水经注》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秭”由“姊”演变而来。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秭归县。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屈原有贤姊,闻原放还,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改秭归县为长宁县。隋开皇三年罢下诸郡,改长宁县为秭归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次年辖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年(公元758年)复置归州。宋代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十六年(1380年)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

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并容美、龙潭19个土司。十三年(1753年)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秭归县。(以上出处)

1949年属宜昌专区,1959年属宜都工业区,1961年复属宜昌专区,1970年属宜昌地区,1992年属宜昌市。

1991年6月15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1]18号)同意秭归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归州镇迁至剪刀峪(即现在的茅坪镇)。

1998年秭归县县城正式搬迁至茅坪县.

2000年,秭归县辖7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9804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茅坪镇 77966 香溪镇 35643 屈原镇 21472 沙溪镇 37831 两河口镇 31848 郭家坝镇 36208 杨林桥镇 28155 水田坝乡 36899 泄滩乡 15439 梅家河乡 19465 磨坪乡 13130 文化乡 18314 周坪乡 13479 芝兰乡 12194

2004年底,秭归县辖7个镇、5个乡,6个居委会、186个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