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城门外是什么样的?

146 2024-03-16 10:21 admin

一、古代城门外是什么样的?

这里应该是城门外的一个赶集的街市,城外就是农村了,老百姓到这儿来赶集。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方农村的集还是这个样子呢。电视剧里的清朝太假了,当时的布衣百姓,没有那么多漂亮衣服的。颜色单一,印染技术原始。

我们看的电视剧,那叫宫廷剧,都是当时那个时代最顶尖的印染、缝制技术,而且还有现代人的演绎和艺术加工的。

二、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的什么特点?

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体现了金满斗会的大众化,普遍性的特点。

三、金满斗会的意思是什么?

1“金满斗会”写的是歌会里村寨传歌的一段,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像一间民歌的课堂。

2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3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和人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在某一境界中占据若干连续时间而有所活动。金满斗会里通过全场鸟瞰(如“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檐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各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加以人物特写“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全局描绘和细部刻画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的,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了全场的气氛。

四、平山烧饼的由来及传说?

正如到北京不吃全聚德烤鸭就不算到北京一样,如果到了平山不吃缸炉烧饼,那就不能说到过平山。

说起平山,可能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小小的县城,但说起革命圣地西柏坡,恐怕用如雷贯耳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从1990年离开家乡,到今年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间,家乡的很多东西都如过眼烟云,并没有在我心中留下多少印象。倒是这平山的缸炉烧饼,总如儿时那样的亲切,以至于每次回老家,都回吃上一次,甚至于有亲戚朋友回去,都委托他们带回来几个尝尝鲜。

面食里叫烧饼的并不少,无非是放了油盐,和好面后上面沾上芝麻,用锅烙得金黄。但缸炉烧饼却有它的独特之处,一是方形,据我了解,各地的烧饼样式不少,但大部分是圆的,仅有这缸炉烧饼,便便做成了方形,原因当然不得而知,但这便从形状上与其他的烧饼分开了;二是有细分类,大致可分为;普通、油酥、牛肉罩等;三是制作方式不同,大部分烧饼都是用锅烙,而缸炉烧饼却是像烤红薯一样,做好后放在一个铁筒中烘烤。

刚出炉的烧饼,表面焦黄,如上中间有一个山包样的大鼓,上面粘着白白的芝麻,咬一口酥中带脆,满口清香,油酥烧饼,更是酥软可口,至于牛肉罩的,是在烧饼的表面放了一层细如肉松的牛肉粒,一口下去,不仅香气四溢,而且烤牛肉的香味久久不散,晚上连牙都舍不得刷了。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赶集,总是跟在家长后面缠着要去,其实也没什么东西可买,只是为了2分钱一个的烧饼,但因为家里条件实在不好,就是这样的要求一年也只能实现有限的几次。于是又求了家长在家里做,面和油都不错,但就是做不出那个味道,但有总比没有的好,吃不上买的,自己做的也可以解一下馋。每年年底,姥爷都会来家里看看,对于他带来的其他东西,我们一概不问,只是找他书包里的那几个缸炉烧饼。久而久之,姥爷每次来,也总会带一包缸炉烧饼来。

后来,平山的缸炉烧饼又长到5分一个,一角一个,两角一个,现在,已经是四角一个了。但我对于缸炉烧饼的情节,不仅没有减退,而是越来越浓重了。

四个角的缸炉烧饼就像是一座城,一座建在我心中的城,一座没有城门的城,不论走到哪里,我总也无法突破它,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突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