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些城镇周围的农村居民周期性赶集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253 2025-02-06 01:29 西部乡村集市网

一、一些城镇周围的农村居民周期性赶集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在古代是这样,在今天虽然有变化但仍旧存在周期性和集期,农村市场的周期性特征在所有农耕社会都有呈现。今天的农村集市的集期变化,我的一次调查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回答:“县城街子是星期二、星期五赶街,但是县城街子嘛,每一天人都多”。(调查地点在昆明远郊石林县一个乡镇的街子上)另外还有一个变化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会使原先处于城郊结合部、城市近郊的一些农村集市消失,但是不少城里人(就目前看来大多是中年以上的大爹大妈们),会到远郊区寻找其他的集市采购农副产品,赶集行为并没有因为距离变远而消失。

美国人类学家威廉.施坚雅在1950-1951年,对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考证,其研究成果汇集成了《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关于农村集市的周期性及其集期进行了详细论述。

施坚雅指出,“如同在大多数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农村市场通常是定期而不是连续的,它们每隔几天才集会一次”。对于这一现象,他指出“传统农村市场的这一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就生产者或贸易者方面说,市场的周期性与个体“商号”的流动性相联系。……从流动的业主的观点出发,市场活动的周期性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日子把对其产品的需求集中在有限的地点。当一组互相联系的市场按共同的周期性(而不是每天)时间表运营时,业主就可以按照每个集镇的集期依次巡回于各个集镇。……交易活动的周期性,也是把需求集中在某些日子,从而使这类企业得以用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把生产和销售结合起来。

2、从消费者的观点出发,市场的周期性等于一种使他不必为得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而长途跋涉的方法。因为(1)农户并不需要天天上市场,(2)维持一个每日市场所需的户数非常之多。詹姆斯.斯坦恩简明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消费者由于服从时间的约束而免去了空间的约束。”

随着流动的商号和流动的消费者汇聚于农村市场上出现的经济活动的悸动规定了所有传统农耕社会的基本生活节奏之一——交易活动“周”。古代根据十二干支来划分集期,每个交易周赶集两次,所以在西南地区我们会看到“寅街”(寅日和申日赶集)、“龙街”(辰日和戌日赶集)、“马街”(子日和午日赶集)这样的乡镇或街道名称。时间体系是这样:

子-午(周期的第1天和第7天赶集)

丑-未(周期的第2天和第8天赶集)

寅-申(周期的第3天和第9天赶集)

卯-酉(周期的第4天和第10天赶集)

辰-戌(周期的第5天和第11天赶集)

巳-亥(周期的第6天和第12天赶集)

还有一种集期是每十天3个赶集日的,有这样的时间表:

1-4-7,2-5-8,3-6-9,4-7-10

1-5-8,2-6-9,3-7-10

1-4-8,2-5-9,3-6-10

自民国以及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随着公历纪元的推广,以及学校教育带来的“星期”的时间安排也为人们广泛使用,所以许多集市的集期也开始调整为按照每星期一次的集期进行安排,但是前述两种集期安排的方法仍然依旧存在。例如昆明西郊曾经的马街,虽然是每周周日赶集,但是其最初的集期安排,是按照每12天一个交易周,在子日和午日赶集的,这里并不是专门的马的集散地,这样的笑话还是不要闹。不过我对集期安排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具体可以参阅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一书的第一部分第二点。

最后我想单独说一说市场层级和边界,如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所说,“每一个经济细胞,都有它自己的运营边界”。市场根据其辐射范围,在相对意义之下,并施坚雅划分为了“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三个层次。边界划分的原因是要使得村民们每天都能有集可赶,也可减少邻近的市场间的竞争。也可以说集期分配的原则是要使一个基层市场与它所临近的几个高层次市场间的冲突最少。如下的这一张图片,正反映了施坚雅所调查的中和镇(今日的成都市高新区)的一个行贩在十天的一个赶集周内的行程。

当然,农村集市不仅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这些问题都在施坚雅的书中有详细论述,而国家权力和商品经济以及交通、通讯、物流等的发展,也使当代的农村集市呈现出了许多新变化。

二、农村赶集文案?

农村赶大集文案:

1、除タ期间,集市每天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到处都那么热市。

2、在闹市区,小吃店、商店鳞次栉比,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店里里外外摆满了各种商品,从绣有各种美丽图案的蒙古袍,暖和适用的“毡疙瘩”,到铿亮的嵌银器皿,任人选购。

3、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上街去赶集,好抢购过新年的水果蔬菜糖果饮料了。可不,这镇上冷冷清清的,所有的人都跑到菜场超市购年货去了。清晨,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东西准备做年夜饭。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家家户户贴着“倒福”挂着灯笼。

4、眼看着春节就要来临了,这几天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拎着大包小包购买年货的行人,毎个人的脸上,身上都是一片喜气洋洋,仿佛过年的快乐从人们的心里溢了出来流淌到了全身。

三、农村赶集春联?

1、贸易兴隆盈万利;春风得意纳千祥。

2、三尺柜台传暖意;一张笑脸带春风。

3、货畅其流通四海;誉取于信遍三江。

4、财源茂盛如春草;生意兴隆似涌泉。

5、集市繁荣物价稳;人心安定世风新。

6、繁荣市场财源旺;礼貌经商客自多。

7、集市繁荣财路广;通商无欺物公平。

四、农村赶集标题?

农村赶集是指农村地区定期举行的集市活动。农村赶集的标题可以是“农村赶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原因是农村赶集是一个传统的集市活动,代表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赶集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如商品的多样化和电子支付的普及。农村赶集的标题也可以是“农村赶集:农民的经济交流平台”,原因是农村赶集不仅是一个购物和交易的场所,也是农民之间交流经验、分享农业技术和信息的重要平台。此外,农村赶集还可以被称为“农村赶集:农民的社交活动”,因为赶集的过程中,农民们可以结识新朋友,互相交流感情,增进社区的凝聚力。

五、城镇病农村病区别

城镇病与农村病:如何区分与认识

城市和农村,作为社会生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各自的疾病特点和健康问题。人们常常听到关于城镇病和农村病的说法,但究竟什么是城镇病,什么是农村病?如何区分和认识它们?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城镇病:现代社会的健康隐患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常常成为城镇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城镇病,简单来说,是指在现代城市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工作压力和社会因素等有关。

首先,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农村居民有很大不同。在城市中,大多数人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有限。长时间的久坐、不规律的饮食和缺乏锻炼成为城镇居民常见的健康问题。这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

其次,城市环境污染也是城镇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交通污染、工业排放和大规模建筑施工等都会导致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这对城镇居民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人体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过敏反应和肺癌等。

最后,工作压力和社会因素也是城镇居民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社会上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人们常常面临着经济压力、职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这些压力不仅给身体带来负担,还会导致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农村病:乡村生活中的健康挑战

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面临着不同的健康问题。农村病主要指农村地区特有的一类疾病,与农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关。

首先,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农民往往难以及时获得医疗服务和药物,导致了很多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延误治疗。此外,由于医疗设施的不足和医疗水平的差异,有些农民甚至无法得到适当的医疗保健。

其次,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和饮用水质量等都是引发农村病的诱因。长期暴露在这些有害物质中,农民易患农药中毒、肠胃疾病和皮肤病等。

此外,农村人口普遍缺乏健康教育与健康意识。农民对于传染病的防治、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等知识了解不足,导致了某些疾病的高发。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和卫生习惯,也使得传染病的传播更为容易。

城镇病与农村病的区别与认识

城镇病和农村病在很多方面存在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预防这些疾病。

  • 1. 形成原因:城镇病主要与城市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和社会因素等有关;而农村病则与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医疗条件和健康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 2. 健康问题:城镇病主要表现为慢性疾病的高发,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等;农村病则包括一些与生活环境和农业活动有关的疾病,如农药中毒和皮肤病等。
  • 3. 教育需求:城镇居民需要更多关于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而农村居民需要更多关于基本的卫生知识和健康保健的教育。
  • 4. 医疗资源:城镇居民有较好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能够更早地得到适当的治疗;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难以及时获得医疗保健。

城镇病和农村病的区别和认识引起了人们对健康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如何改善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减少城镇病和农村病的高发,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卫生条件,加强健康教育的普及。同时,个人也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并重视心理健康的调节。

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城镇病和农村病,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些健康问题,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六、城镇农村建房安全工作

城镇农村建房安全工作指南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城镇和农村地区建房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确保建房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关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城镇农村建房安全工作的指南,帮助大家了解相关法规和管理措施。

1. 法规和标准

首先,对于城镇农村建房的安全工作,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政府在建筑行业建立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旨在保护公众的安全。例如,在建房过程中,必须遵循建筑设计规范,确保结构安全、材料质量和消防设施等方面符合相关标准。

此外,对于农村地区的建房工作,还需要遵守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只有在合法的用地范围内,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建房,才能确保不会给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2. 安全评估和施工监管

在城镇农村建房的过程中,安全评估和施工监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建房前,需要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确定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事故发生。

施工监管是确保建房过程中各项工作符合安全标准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建筑企业的监管,严格把关建材质量、施工工艺和人员操作等方面,确保建房工作的安全进行。

3. 培训和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安全意识是城镇农村建房安全工作的关键。建筑工作涉及到众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

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安全文明的建房习惯。

4. 风险防范和事故应急

即使在严格遵守法规和实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建房过程中仍然存在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和事故应急机制。

风险防范包括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体系,定期检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及时修复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类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5. 宣传和倡导

城镇农村建房安全工作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宣传和倡导活动,提高公众对建房安全的关注度,倡导文明安全的建房观念。

此外,可以通过组织建筑行业的交流和研讨活动,推动行业内部的自律和规范化发展。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也要自觉践行安全工作的责任,共同维护建筑行业的良好形象。

结论

城镇农村建房安全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遵守法规和标准、进行安全评估和施工监管、加强培训和教育、实施风险防范和事故应急机制,以及开展宣传和倡导活动,都是保障建房安全的重要措施。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城镇农村建房工作的安全可靠,为人民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七、农村属于城镇还是非城镇?

你要看是城镇还是乡镇。乡镇才算农村户口。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你看看你们当地是叫村委会还居委会,村委会就一定是农村。

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镇。1963年以前为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1964年起改为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或常住人口在2500人以上,不满3000人,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的。1984年后又调整为,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确有必要,都可建城

镇。

八、万城镇是农村还是城镇?

万城镇位于万宁市东南部,海榆东线中间点,距海口139公里,离三亚115公里。其东临南海,北依小海,东山岭坐落其间,太阳河横贯东西,有两个高速公路出口。行政区域总面积108.9平方千米。2018年,文城镇总人口18.9万人。

万城镇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明洪武七年(1374年)建城墙。历为万宁(安)州、县治地,并筑有城墙,故名。1959年,设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改置镇。2002年,北坡镇并入。截至2020年6月,万城镇下辖10个社区、32个行政村,另辖2个村级行政单位。

2018年,万城镇有工业企业18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8个。

九、合肥农村赶集地址?

合肥农村赶集地有很多。农村的每个乡镇其本都有若干个固定的赶集地,而且赶集时间也基本是约定一俗成的。象白龙、粱园岗集等。

十、农村赶集的规律?

农村赶集一般是逢二.五.八赶集。要不就是三.六.九的集。因为农村以前交通不方便.购物也很难.所以只有赶集这天人才多.卖东西的人也才多.方便自已购物选购。但现在不同了.农村现也逐步发展起来了.现在的购物方式各种各样.方便又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