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傣族的风俗和特色的习惯?
一,服装
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二,纹身
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
三,食物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的爱吃糯米。喜饮酒和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
四,住房
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五,信仰
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农村中佛寺很多,其组织系统与封建统治机构的组织系统密切配合。在西双版纳,过去未成年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修身为僧。佛教对傣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都具有明显影响。
六,节日
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关门节约当夏历六月中旬,开门节约当九月中旬。从关门节这天到开门节的三个月内,为一年中宗教活动如礼佛、听佛爷讲经等最多的时期,老年人更为频繁。开门节后,才恢复节日前的正常生活。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约当夏历清明后10日,届时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活动,为每年最盛大节日。
二、手艺活有哪些?
一、修钢笔师
钢笔是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一直到现在成为我们的主要用笔工具之一。可是在过去的年代里,钢笔是有钱有文化的人,而且钢笔是外国人用的东西,所以也很贵。如果钢笔坏了,会很舍不得扔,又舍不得买新的,所以就有了修钢笔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笔也有了国产了,而且使用者也越来越少,渐渐的这个修钢笔的行业也没落了。
二、卖货郎,卖小馄饨
小时候,住在农村,每天最开心的时间就是下午3,4点,这时候村上就会有货郎挑着担,打着拨浪鼓叫卖,各式各样的玩具,应有尽有。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芭比娃娃,那时候2块钱就可以买一个,逮着机会就会买,买了还不能让爸妈知道,就藏在抽屉里,有时自己还会动手给她做衣服穿。还有的是挑着两个箱子,走街串巷地叫卖着:“卖小馄饨了,又香又好吃的小馄饨哦!”这个时候就会问奶奶拿钱,拿着碗跑出去,围在炉子旁等着馄饨的出锅,小小的灶台跟着货郎们走过大街小巷,随时烧着火的炉子从未熄灭,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那时的小馄饨最好吃,最鲜美。
三、编藤席,编竹席
小时候,在平房里,经常看见二伯伯坐在竹席上,一只脚踩着,两只手不停地编着,编成一张像床那么大的席子,就卷起来立在旁边,继续编,有赶集的时候就会拿出去卖,卖来的钱就给哥哥上学用,所以我哥哥很有出息,考上了上海大学,现在我二伯再也不用靠手艺赚钱了,在上海享着儿子的福气,我二哥哥是我们家族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之一。
四、做木屐鞋
木屐鞋,是我爷爷的拿手绝活,小时候,我们家都是穿着这种鞋子,现在想要再穿,已经没有了,这个木屐鞋跟日本那种很像,但不完全一样,日本的木屐做成了人字拖样子,而我爷爷做的跟现在正常的拖鞋一样,只是鞋底是木头的。
五、箍水桶的
在我记忆里,小时候就是在用木桶去井里打水,现在老家里还有几个带有铁圈的木水桶。有次见我爸拆下来才发现,原来木桶边上木头与木头之间是没有胶水或者插销来固定的,完全靠木桶外围的铁圈与木头的吸水性让其密封,所以在使用木桶前需要将木桶浸湿,这样去盛水才不会漏,这真是为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点赞了。
六、雕花工
雕花工艺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也分为三种,木雕,砖雕,艺术品雕刻。这些雕刻工艺很考究师傅的心性和手艺,越老的师傅越吃香,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这样繁杂的雕刻,所以渐渐地木雕,和砖雕在走下坡路。
七、开脸师,绞脸师
开脸时,有的地方叫绞脸,用一根棉绳在脸上刮一下就可以让他的脸容光焕发(在唐人街探案1,里面王宝强坐在街边椅子上满脸白色,一个妇女拿着棉绳在他脸上弄来弄去的,就是开脸),而且我小时候就听过,只有出嫁的女人前才可以开面,小时候满心期待着可以试试,结果等自己结婚了,这种手艺就没有了,只有一些乡下妇人给新婚娘子作为祝福走个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