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云南做客风俗?

213 2025-01-16 15:56 西部乡村集市网

一、云南做客风俗?

云南做客的风俗可多了。比如,云南省回族做客是这样的。当去别人家做客,带上一些水果和糕点,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去做客。

如果去做客人家有老人,除了带上水果和糕点外,还会送给老人一些现金,以表达对老人家的尊重。走时,也会得到主人家送的一些礼物。

二、云南白族风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以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是否认识都会热情接待,凡是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著名的三到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白族倒茶只倒半杯,倒酒则应满杯,他们认为茶满欺人,酒满敬人。

三、云南送礼风俗?

同学之间给500-1200,看个人的经济实力如何。在云南随份子钱的技巧是一看交情,二看经济实力。关系越好,送的越多;关系越淡,送的越少。一般来说,份子钱的金额含义如下:

1、200元:在“认识,但不熟”的关系里勉强维持。

2、300元:潜台词:“哦,新婚快乐”。

3、500元:潜台词:“朋友,新婚快乐”。

4、800元:跟新人关系好,自己条件也不错。

5、1000元:特别铁的哥们或者要好的。

四、云南舞狮风俗?

舞狮禁见神不参拜

传统中多神论,每村每屋都有守护神,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狮队伍经过神坛,一定要参拜,否则视为不懂礼节,看不起本村人,村中乡人也不会出钱请舞狮队。

二、舞狮禁先从新屋表演

传统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狮者,其后裔新屋,不能请其舞狮。据传此规矩与客家崇拜祖先有关。

三、舞狮禁从右边进入围屋

传统民俗中,认为右边为小片,左边为大片,围屋来龙处在左边,所以舞狮队伍一定要从左片进入围屋,左边(大片)来龙来狮,意兆龙腾狮跃,人财二旺。所以舞狮队伍禁忌从右边进入围屋。而且进入围屋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锣进入围屋参拜,意在祝此屋添丁发财,新年万事如意。

四、舞狮队员禁与围屋相对而坐

传统民俗中,舞狮队员禁与围屋相对面而入坐,相传围屋中女子一般都在屋檐下看舞狮,舞狮队员坐在屋檐下,背向着屋檐,女子站在其背后看舞狮,如果相对向而坐,会视为轻佻,而遭冷落。

五、禁打乱鼓

传统打鼓分快锣、慢锣,狮锣与龙锣,如果乱打一通,视为不尊敬本屋,而受到驱逐。

六、参神禁吹灭神前及花灯灯盏

神前及花灯灯盏,每一盏代表一位新丁,灯火愈旺,代表新丁愈兴,如果不小心吹灭了灯火,轻则赔礼,重则驱逐出门。

舞狮队如果遇上本围屋的狮子,或是比自已早来的舞狮队伍,要拱三下狮头表示礼让。让先来的舞狮队伍先表演。否则视为不礼貌。

五、春节赶集的风俗来历50字?

春节赶集的风俗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赶集的背后有着多种深层次的含义和来历:

1. 交流贸易:春节赶集是古代农民们过年前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易集市,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卖物品,进行交流贸易,以确保家庭在新一年有所收入。

2. 织就社交网络:赶集也是农村民众在寒冷季节里难得的社交机会,他们可以通过赶集邂逅亲朋好友,加深关系,织就更加紧密的社交网络。

3. 丰富节日生活: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通过赶集购置年货、举办集市、赏花灯等活动,为新年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尽管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一些地区依然保持着春节赶集的传统习俗,展示着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情。

六、云南昭通风俗?

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挂艾草,吃熊黄酒

七、云南洱海风俗?

白族人穿民族服饰,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

八、云南风俗提纲?

一、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

“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占祥、幸福、健康。 

二、 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 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三、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盛会,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欢聚的节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时在苍山东麓、大理城西举行。这期间诸商云集,环货山积。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艺品、土特产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选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三月街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几十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参加这一盛会,在全国或云南亦属少见。

四、哈尼族长街宴

每年农历12月初(阳历10月10日左右),是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哈尼族的春节--昂玛突节。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每当节日的头天,村中龙头就到村头的龙树林中央摆设祭桌,宰杀无杂色毛的龙猪,敬请龙来和大家共度佳节。请龙完毕,龙头就把龙猪肉切成与全村户数相等的块数分给各家各户吃。

昂玛突节的第二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700米多长的街心宴(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

九、云南风俗文化?

云南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风俗文化。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云南风俗文化:

1. 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傣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泼水节通常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人们用树枝蘸取清洁的水互相泼洒,以示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

2. 三月街民族节:这是云南大理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吸引了众多民族参与,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3. 刀杆节:傈僳族的刀杆节是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其中包括上刀山、下火海等传统活动。

4. 木脑纵歌:景颇族的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人们身着盛装,欢庆节日,舞蹈场面十分壮观。

5. 苗族斗牛会:这是苗族最有名的斗牛节,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牛的尊重和对力量的崇拜。

6. 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是云南最有名的火把节,人们燃起火把,欢庆丰收,驱除邪气。

7. 成人礼:基诺族的成人礼是云南最有民族特色的礼节,标志着少年进入成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8. 对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

此外,云南还有许多其他具有特色的民族风俗文化,如石林彝族火把节、孟连的鱼神节等。这些风俗文化展示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十、云南保山施甸风俗?

从昆明城区出发,上南过境公路,向西,出碧鸡关,一路再向西,沿昆(明)楚(雄)、楚(雄)大(理)、大(理)保(山)高速公路行驶,到达保山市隆阳区城区,但不要从东门收费站下高速路,继续前行,至大(理)保(山)的终点站,保山市隆阳区城区南郊的大官市下高速路,至320国道,爬过一个山坡,可见一岔路口,直行可至德宏、腾冲方向,左转前行约50公里即到施甸县城。

从昆明出发,路上不要停顿,小车约行驶9小时左右即可到达施甸。